人·迹
南方大厦
昔日“城外大新”变身数码城
1916年,蔡氏兄弟在广州惠爱中路开大新公司,由蔡昌负责,经营十分成功,到1918年在西堤再开一间(后来的南方大厦)。为区分两间大新,广州民众把西堤的叫“城外大新”,惠爱路的叫“城内大新”,蔡昌被称为“大班昌”。
这两座建筑至今仍然屹立着,只不过“城外大新”已经演变成“南方大厦国际电子数码城”,记者特意乘船前往,花五角钱在沿江西路就可以登上一艘轮渡,江的对面就是南方大厦,如今依旧热闹,里面挤挤挨挨的全是出售电子产品的小铺,有造型各异的U盘、MP3、MP4,更多的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山寨机”。
“城内大新”现在叫新大新百货公司,在这座百货公司旁边还有一条著名的“昌兴街”,这条街是为了纪念蔡昌和他的哥哥蔡兴而得名。昌兴街不长,才160米,这条并不起眼的小街道,却是小百货的真正发源地,当时大名鼎鼎的新大新公司的正门也在这条街道上,直到后来中山路打通,北京路繁荣起来,昌兴街才变成了后门。昌兴街现在还保存着骑楼式的老建筑,学而优、寿司店的入驻为这条古老的街道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
马应彪招待所、霍庆棠护养院
捐资建筑在中大绽放“第二春”
马应彪在广州留下的活动印迹更多是在中山大学校园里,他曾是这所学校的首位华人校董,由他独资捐建的马应彪招待所现在是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博雅学院提倡“通识教育”,其教育理念倒是与这座古老的建筑十分协调。
马应彪夫人护养院现在是南校区门诊部,霍庆棠的铜像摆放在入口处,古老的风扇、连廊、窗花、门楣,与那些永远年轻的学生们讲述着一个个青春的故事。
马应彪当年在长堤大马路购地六亩,建筑五层洋楼开设先施百货。长堤一带当年还是一片河滩地,不久就变成闹市区,先施公司又增设了东亚大酒店以及十大工厂等。一百多年过去了,长堤一带仍是广州最热闹的中枢地带,先施百货当年的旧址上耸立起一座几十层高的现代的大楼——— 广州华厦大酒店。
功德簿
蔡昌 热心慈善 济贫助教
马应彪与蔡昌除了创建百货公司、实业救国以外,对社会公益事业与家乡建设也颇为关心。蔡昌对港、穗、沪三地的社会福利事业捐款甚多,1930年在老家外沙村新建礼和小学,免费招收附近村童入学;创办“慈善福寿帛金会”,捐资救助年老贫穷乡亲。1947年后蔡昌携全家定居香港。1950年后,曾先后任香港慈善机构保良局局长、东华三院董事长、香港中山海外同乡济难总会委员等职。
马应彪 自创教案自编课本,免费为同胞扫盲
马应彪年幼失学,所以很重视文化知识,他悉心钻研,创造了一套汉语识字的最佳方案——— 五千字课,并亲自雇员书写九宫字格,给上夜校的员工临摹,为了让员工学得更好更快,马应彪还专门编印了“同音字韵”的课本。先施百货公司的夜校也鼓励乡人与同胞免费就读,他对文盲失学的成年人教育,比起后来的扫盲运动,早了好几十年。
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董,捐建招待所护养院
马应彪还是岭南大学的首位华人校董。众所周知,当年的岭南大学,是美国用清廷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开办的众多学校当中的一所,美其名曰“教育中国人”,因此,校董全部是美籍的,1900年,岭南大学迁到了广州,美方为了吸引中国学生,不得不请有名望的中国学者去教书,马应彪带头捐建了马应彪招待所,他还以夫人的名义建立了一个护养院,以便学生就地留医。马应彪创下了“独资捐建整座建筑之先河”,他还同陈嘉庚、蔡昌等十名侨商,捐建了有名的“十友堂”。
创办岭南农科大学,培养农业人才
多年追随孙中山,使马应彪知道,孙中山一生最关注的乃是中国的农业问题,他力排众议,创办了岭南农科大学,并亲任农科大学董事会主席,设立了蚕丝、农田、农艺、畜牧等科系。岭南农科大学的创办,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专家教授与科研骨干,而且为华南农民在改良稻种、推广瓜果优良品种以及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人·品
◎发言人:谭元亨,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香港商父马应彪》一书,其父为蔡家女婿,与马家相交甚厚。
嫉恶如仇,冲天一怒为“鸦片”
马应彪平日笑口常开,善待下人,是很有名的,见其遗像,亦一副慈悲为怀的忠实长者的面容,所以大多数人都难得见他一怒。但他一次破例地冲天大怒,竟然是对“南天王”陈济棠之兄。那是上世纪30年代,陈济棠在粤主政,他的兄长陈维周租下了先施公司粤行在第二街的仓库,用做经商储货。没料一日香港总行一友人来访,无意中说起,“那位维周兄,挂名是禁烟督办,私下里却是走私鸦片大王,而且他的鸦片就藏在先施公司粤行二街的仓库中。”马应彪拍案而起,勃然大怒,“我粤行仓库竟成了鸦片藏掖的黑窝,这还得了!”客人一走,他立即给粤行去电:“限令陈维周即日退租,否则,宁可卖掉第二街仓库,也不容许收藏鸦片纳租的不义之财。”为此,陈维周怀恨在心,借陈济棠的势力,大加报复,插赃日货,强罚20万元,对先施公司敲诈勒索,甚至设法吃掉这家民营企业,把其变作官僚资本,粤行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马应彪始终不悔,他一直坚持维护自己做人的原则,远远高于生意上的利益。他这种嫉恶如仇、寸步不让的气概,直到八十高龄亦丝毫未减。
用人惟贤,对儿子也不讲情面
马应彪虽有百万身家,但衣着朴素,饮食简单,不事虚荣,他用人,只惟贤是举,决不搞家族圈子,如果自家人办错了事,他更不讲情面,说撤就撤,哪怕是对儿子也不例外。在创办上海先施公司之际,他曾经让自己的二儿子经营,二儿子也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可却无父亲的气度,过于偏执,竟认为:凡是不信该弟兄会的基督教徒,定是不可靠的,他下令将多年来养牛、种草、喂金鱼的农工以及经理会计部的百数十名伙计一并辞去,另外再去招聘弟兄会的人。马应彪听说此事后,火速赶到上海,又亲自找了一些老员工,经过深入了解,认定二儿子做得太过火了,要求他立刻收回成命,二儿子仍以宗教为由,抗命不从。马应彪双眉一拧,宣布:如不收回成命,公司就只能另派别人为经理,没料到二儿子仍一意孤行。马应彪立刻罢免了二儿子的职位。上百名被辞退的员工,又欢天喜地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人·后
教育子女不收红包,不能贪心
马应彪的第三代后人现在大多数在香港和海外,除了一位叫做马健启的先生继续经营先施保险公司以外,大多数都成为专业人士,有的做了医生,有的成为大律师。2009年4月,马应彪的次孙马健源还带着妻子、女儿、女婿一家六口回到沙涌村,马健源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美国长大,他和祖父相处的时间不多,只依稀记得少年时曾经回乡住过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其时爷爷还亲切地教他如何洗衣服。马健源的父亲马文辉是马应彪的第四个儿子,被称为“香港自由民主之父”,马文辉回忆自己的父亲总爱在餐桌上教育他们。广东有一个习俗:凡是春节,长辈都给晚辈及亲朋好友的子女们派红包,但马家的孩子就是不收,因为“我们家孩子多,来派利是的,就要封上十多个红包,这样很难为人家。还有,我们家如今名声在外,来贺岁的人多,东家派,西家派,数额就不少了,如果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就不好了。爸爸都当面说过,我们不能收人家的利是,更不能问人家要,不能贪心。”
现中山大学校园里亦有一个马文辉堂,是改革开放后捐建的。
生活朴素,做事勤力
在马应彪的家乡中山市南区沙涌村还有一位远房亲戚叫做马彦昭,他的父亲曾经在先施百货公司工作。马彦昭今年71岁了,曾经担任沙涌村侨联主任,替马家看管了20余年的房屋。记者通过中山市外事侨务局辗转联系上马彦昭老人,他说经常听自己的父亲谈起马应彪先生,“衣着朴素、饮食简单,干事却十分勤力、认真、严谨”。
人·事
聘请当红阿姑做时装模特
在上世纪30年代先施公司以英国花布制造女装短衫裤,盛极一时,为了促进销售,马应彪还策划了一次时装表演,当时由于一般妇女不愿意抛头露面,为了找模特儿,先施找来塘西红牌阿姑充当模特儿,写下香港时装界历史的一页。
“取豆数人”,为店面选址
百货零售讲究地利,上海大新百货开张前,为了选择公司地址,蔡昌亲自在南京路几个热闹街口连续几天观察人流量,他还想出了一个“取豆数人”的办法,派两个人分别在南京路南北两边站一天,过一个人取出一颗豆,最后选定南京路与西藏路交界的地方。
下期预告
詹天佑,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公派留学生,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后回国。因为主持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等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并因为入选小学课本以及电影而为全国人民熟知。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他以一位工程师的职业精神在“西学东渐”的潮流里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