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从业三十年的“老供销”,见证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嘉兴城乡商贸从短缺到富余的变迁;他如今是一个“百货人”,在嘉兴百货业的大浪淘沙中,让江南大厦这一品牌经久不衰;他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经理人,二十年扎根农村,十年城市百货业洗练,朱照明一面拾起传统供销“老三块”,一面横刀立马截住消费流,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扩容与增量保底气
主持人:最近江南大厦的动作比较多,扩大了商场营业面积,新开了新型的商业物态——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但从宏观层面来说,2009年又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很多企业都会选择“瘦身”过冬,为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南大厦选择了扩容增量呢?
朱照明:江南大厦通过前几年拼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抓住金融危机来扩张自己,一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下,扩张成本相对低一点。第一,我们扩大了运动城,并对一些业态进行了调整;第二,通过与嘉兴市供销社、农合联合作,办了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后期还将会增加注册资本,准备增至1000万元,为居民提供从田头到餐桌的绿色通道,确保食品安全。
主持人:扩容与增量这些举措,一年之后回看,效果怎样?
朱照明:去年企业的效益和上缴的税收都是增长的,尤其是税收增加30%以上,利润增加20%以上。江南能够壮大,正是由于我们不停步、抓调整、保增长,通过着眼于自身打好基础,为新的经济复苏来临时做好准备。
主持人:主营业态百货业扩容,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是营业面积增加了,品牌增多了,在危机之下扩张有成本优势,是不是对于百货业态来说,还有一个品牌优势,引进大品牌的几率也会上升呢?
朱照明:通过调整引进很多一线品牌,这既是商场提升的要求,也是嘉兴消费水平提升的反映。金融危机后,品牌商在一线城市的销售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急于寻找新的机遇,譬如城市化发展较快的、消费潜力比较大的新网点,嘉兴就属于这样的新兴消费城市,我们想抓住这个机遇,尽可能把原先可能外流到杭州、上海的购买力截留在嘉兴。
主持人:便捷的交通对嘉兴商业而言是优势还是劣势?你是2001年进入江南大厦的,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沪杭分流的挑战?
朱照明:交通越发达,流出去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这是个辨证的问题,流出去之外也有流进来,譬如随着嘉兴宜居城市的打造,上海人在嘉兴定居,肯定要消费,这就是回流了。另外,嘉兴与各县(市、区)之间便捷的交通也为吸附基层的购买力提供了可能。所以,关键是我们的商为有没有这样的吸附能力。
我是2001年下半年到江南大厦的,但那个时候嘉兴的消费都是外流的,直到2005年之后才开始有回流,跟沪杭虽然有差距,但是差距在缩小。
“三足鼎立”均要接地气
主持人:你的经历特别简单,跟供销社有关,在高中毕业后除了两年民办教师经历之外,你进修的学校,都跟商业有关,作为一个“老供销”,你几乎见证了中国从物质匮乏年代到供需旺盛时代的全过程,对于商业经营者来说,这样的转变带来了什么新要求?
朱照明:高中毕业之后我在农村做了两年民办教师,77年恢复高考,78年的3月份考上浙江商校(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工作四五年后,又去浙江供销学院学习(即现在的浙江经贸学院)。从专业、学校、工作,大部分都在供销社,可以说我与供销社结下了大半辈子的缘。
但现代商业对“老供销”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以前供不应求的时候,什么商品都是好卖的,那时柑橘5.8元一公斤排队买,过年的老笋干、粉丝,凭票买,这些说来现在是不可想象的。江南大厦开业的时候,绒线、冰箱、电风扇,都是一卖而空的。现在的话,没有适应消费需求的话,就要吃库存。
主持人:江南大厦不是单一的百货业,还有连锁,还有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走的是一个多样化的百货业态,这样的定位是与江南原有的供销社背景有关,还是与你个人经历有关?
朱照明:应该说供销社既是我们的主管领导单位,又是我们的股东,我们所做的一些业态,确实跟农合联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也是发展的需要。在2008年江南大厦的销售业绩已达到7亿多元了,所以,我们确定战略转型,一方面做大做强本部百货业态,向现代百货业转变。另一方面是发展连锁,把我们的品牌、信誉、优质产品带到农村和社区。到现在为止,我们直营的连锁店有40多家,去年超市为公司贡献1.6亿元。还有就是新拓展的业态,和供销社联合办的天天农展会,这是介于大卖场和超市之间的业态。“三足鼎立”将夯实江南的增长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