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过去只强调温饱,现在则要满足消费者的时尚、美观和功能性等等诉。 无论是本地商业企业或是外资企业都将会带来全新的营销模式和促销方法, 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丰富的商品和购物体验。
进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百货业日渐低迷。很多人相信,消费信心的低落会使百货业面临最严峻的考验。
3月24日,第七届百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本土和日本、韩国、美国、印度的数百位百货业代表聚在一起,寻找"转危为机"的智慧。在金融危机到来前的数年内,中国百货业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当前这样的特殊时刻,这场以规模扩张和业态创新为主的变革会走向何方呢?
在峰会论坛间隙,南京市商业百货业协会会长、南京中央商场常务副总经理阎永平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化为危机
"虽然金融危机对各行各业的影响还在蔓延,但是在扩内需、促增长的国家政策引导下,我们的消费市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从今年的一二月份,甚至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消费数据来看,百货业受到的冲击还没有完全显现。"在今年的百货业高峰论坛上,阎永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始终强调信心最重要。
2009年百货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国际市场的动荡、生产消费的趋缓会导致百货业压力的增大。"我们的内销市场,特别是百货业,如果把握好我们的业态,把握好我们的商品,继而进行一些结构性整理,能很快地渡过难关。" 南京中央商场用现代经营理念指导百货的经营,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和效益,一方面扩大超市业态。在阎永平看来,连锁是百货经营的一种趋势,是企业发展的必需。"现在,传统百货业已经走到尽头,小规模的单店经营的生存空间已经很小,全国许多百货业如大商集团等,一直都在谋求多元化的发展。"南京中央商场也是如此,"我们从单体店发展成连锁店,连锁店将是我们的一个主要形态。在我们的连锁店项目里,有百货和超市并举,这是一种混合业态。"阎永平指出,百货是一个大概念,内部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据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零售百强企业中,连锁业态企业不到25家,而2001年则达到了33家,到了2002年基本都走上了连锁经营之路。连锁的特色之一就是建立超越地区甚至国家的,并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的统一商号。通过建立统一商号,可以更清晰地明确价格定位、品牌形象、目标顾客、经营特色;还可以通过总体规模产生"中段利润",在商品同等价格的情况下,通过大规模采购进货,获取相对低廉的进货价,或者取得谈判的主动权,让上游供应商让利。
阎永平说,目前,国外连锁百货零售企业越来越大型化、其组织结构呈现集中化的趋势,就是说主导商业企业的巨型化、规模化,进而达到规模效益。大型商业企业可以集中批量采购,从供货方得到价格优惠。并且可以通过各分店商业设施的统一化、标准化,降低成本。同时,连锁企业可以依靠其雄厚的财力,进行小企业无力从事的广告宣传、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等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他同时指出,由于大批外资零售企业的涌入,中国的零售业、百货业的竞争已经很充分。"本土百货业刚刚从传统百货业态走出来,而在西方,百货业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国外同行在业态创新上已经有很多建树,在创新上,本土百货还需更加努力。"他认为,现在许多百货企业正在做连锁百货的尝试,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比照国外的百货连锁的发展水平,中国本土百货还仅仅是一个探索阶段,还是一个发展雏形。"我们还有许多要求没有达到,比如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服务以及网络的应用等,现在还需要逐步完善。"
把握"抄底"时机
过去几年,是中国百货业的激荡年代,外资百货及本土强势同行持续跑马圈地,全国范围内的许多传统百货单店几乎成为了它们收购兼并的目标。而目前金融风暴的来袭,更是加剧了传统百货单店的生存危机。阎永平看好眼下的时机,认为在此情此景下,收购方完全有可能获得一个相对较低的收购价格,实现规模化。
面对今年的市场环境,阎永平不讳言业界"抄底"。"在金融危机中,整个经济都受到冲击,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我们要在危机中求生存,同时也要通过危机发展自己。南京中央商场能有现在的规模,都是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这个进程还在持续。"
南京中央商场自2005年起,便加快了跑马圈地的进程,从一家地方单店到一家区域连锁百货,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南京中央商场有8家百货店,在江苏有6家,在山东和河南各有1家。现在,南京中央商场已经走上了连锁的道路。据阎永平透露,他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把南京中央商场省外店所在的地区,从单一店发展成区域连锁店。
在南京,上市公司南京新百和南京中央商场是百货业内的两大巨头,它们引领着南京百货业的未来走向。对南京中央商场而言,资本运作为其带来了角色转换,即从百货主体经营向主导经营转变,商业地产已经成为南京中央商场的新模式。2008年,南京中央商场在省内外加速扩张连锁版图,在淮安、宿迁等地级市中心分别投巨资一亿,打造总面积24万平米的超级百货地产巨无霸。项目中的物业除一部分由南京中央商场自行经营百货或超市外,大部分被用作商业地产经营。
在战略选择上,南京中央商场是以百货连锁为主业,"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是盖了房子自己用,余留下的商铺则可以适当地卖,产生效益,加快资金的回笼。当然,商业地产的价值就是升值空间很大。"阎永平说。
对南京中央商场来说,运作商业地产项目,也带来了业态的突破。"我们中央商场现在有销售时尚用品的纯粹百货和超市。接下来,我们将把二者结合,然后再加上专卖店进入。我们的目标是,在我们入驻的每一个城市都打造一个中心商业区。"
"时尚转身"
"过去,我们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大众消费层面,随着市场的改变,现在已经把定位调整到时尚消费层面,穿着类商品的比例也上升到现在的70%左右。"阎永平认为这是传统百货业的"时尚转身",时尚与文化渐渐成为消费主流,一些具有独特文化的设计师品牌,像新鲜血液一样越来越受到商场重视。同时,外资、合资品牌也在近几年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传统百货正在努力实现由市场流行到国际流行的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是消费增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市场持续扩容,百货业要寻找越来越多与消费者的接触点,因此,百货业连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自百货店内的商品品牌,从中档品牌到高档品牌,从国内品牌到国外品牌,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面也越来越广。百货业过去只强调温饱,现在则要满足消费者的时尚、美观和功能性等等诉求。"阎永平说。
为适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变化,南京中央商场开始瞄准中高档消费的目标市场,提升商品经营档次,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20%的中高档精品,与金鹰争夺这部分的市场份额。同时,继续压缩低档商品的比重,扩大中档商品种类,通过商品重新配比,进一步提升单体店的经营档次和时尚品质。
"在中国,最大的市场还是中端消费者,中档商品最具竞争力,市场也最广泛。当然,我们还是想逐渐发展以中档偏高商品为主的综合性百货。" 阎永平说。
百货业已经进入了强调卖场文化特色的时代。"我认为,就百货的商品而言,完全差异化其实并不存在,往往是个别方面的差异化。比如李宁和阿迪达斯、耐克在产品性能上是差不多的,他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营销理念。百货店也如此,不存在绝对的商品差异化,我们要做的是卖场文化的差异化。" 阎永平说,在未来,百姓消费的选择余地会更大,百姓接触商品的面也将更广,无论是本地商业企业或是外资企业都将会带来全新的营销模式和促销方法,为消费带来更为丰富的商品和购物体验。
阎永平提到,在打造卖场文化差异化的同时,要注意百货业在连锁扩张中逐渐显现的区域性消费文化。"各地不同的购买力、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考验着连锁百货与地域消费文化相融合的能力。"据阎永平介绍,南京中央商场对收购而来的企业,以本土化经营为主,再融合其原有的管理经验和模式进行改造。另外,南京中央商场已把了解地域文化、消费习惯作为一门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