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龙的故事,是典型的“北京人在西雅图”的创业传奇。他认为星巴克首先是从事人的事业进而提供咖啡,不是简单的咖啡服务业。
“他从不以个人名义接受采访,他接受采访时从不说:“我”,他掌舵的咖啡馆成为当下年轻人找心仪对象约会、聚会的最佳场所,但他的爱情却没有在那里开始。
他就是星巴克咖啡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星巴克大中华区董事长王金龙。高高的个子,穿着星巴克熟悉的绿围裙,“先闻一闻,小口品尝,吮吸的时候不要怕发出声音,然后再大口品尝。贝多芬每天算60颗豆子冲咖啡,巴哈为咖啡写交响乐。”满口咖啡经。他自豪地说,美国白宫的咖啡是由星巴克专门提供的。当年克林顿访问日本时,送给日本首相的礼物就是星巴克咖啡,1996年星巴克在日本开店后,日本首相回访也是送的星巴克咖啡。
美国职业律师出身的王金龙,最开始从星巴克法律顾问做起,在星巴克上市前,1992年正式成为星巴克第一位专职律师。3年后,他开始承担星巴克国际拓展的任务,保守估计,他当年做国际业务时,一年要走20万英里。他不但一手把星巴克引入亚洲,还带进了中国,并一路成为香港、澳门、台湾、内地整个大中华区的最高统帅,星巴克店面数量也从他进入时几十家门店迅速增加至现今的17000多家,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在华尔街,王金龙带领的星巴克团队同样是持续增长的典范,它的股票(包括4次配股)涨幅率超过了2200%,其总回报率超过了老牌的蓝筹,如沃尔玛、通用电气、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微软和IBM。
王金龙的故事,是典型的“北京人在西雅图的创业传奇”,发迹、崛起,都由一粒小小的咖啡豆开始,或许在一些人眼里他不是行销和设计专家,但却对星巴克的外部合作、方向把握、国际业务颇有造诣。要不然也不会在2000年从星巴克退休后,时隔5年重返星巴克高层时依然畅通无阻。“如果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时下中国小资圈中流行的这句话恰恰是王金龙工作业绩的最好证明。
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是王金龙经营星巴克的关键智慧,让他从默默无闻的一名律师,迈向世界500强企业的人生。
让他开始了解新思维方式的第一课,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
1987年,王金龙获得公派自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院,却一个字都听不懂。心里没底,觉得自己跟不上,于是找老师了解一下自己以后的发展,结果老师告诉他,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院不教英文,也不教法律。“一听我就急了,我虽然是公派,但我是自费呀,当时去哥伦比亚法学院3个星期了,什么都听不懂,既浪费钱也浪费时间。”说起20多年前的事情,王金龙依然很激动。
“我们只教你一件事情,怎么样像律师一样去思考问题。”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老师告诉王金龙,“你比每一个人都落后了30年(指英文),但是我觉得你又比每一个人多了30年的经验,这是别人都没有的。法律不是自然科学,1加1不等于2。那么你要知道怎么样去思维。”
被老师一语点醒的王金龙,为了能够如鱼得水地运用新的思维模式,开始武装自己。晚上,别人闲聊时,他就猛啃《中英文双解字典》,“全被我翻烂了,页全部掉下了。”他说,那段时间的学习,使他从东方的思维中超脱出来,快速汲取西方文化,最终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