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如同一个人
截至2010年,肯德基在内地的门店总数超过了3000家,而且依然以平均每天开出超过一家店的速度快速增长。这3000家门店遍布在大、中、小城市,甚至到了村子里。相比之下,麦当劳在中国却只有这个数字的1/3。
对此,美国《财富》杂志评价说,百胜餐饮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其中国事业部掌门人苏敬轼灵活机动的管理方式。
但说起品牌的成功,苏敬轼却有着很苏式的解读。
“我当然希望消费者接受我们,成为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品牌。但我决不希望它只是一个会赚钱的品牌,这样的品牌不会让人尊敬,我们的员工也不会喜欢。品牌就像一个人,如果只有贪婪,是不会有朋友的。品牌对自己一定要有期许,有完整的人格。只有为群体做贡献、诚信的、有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品牌,消费者才会衷心接受。这也是我们员工希望看到的。”
因此,苏敬轼希望肯德基这个品牌可以真正地走进消费者的心里。不仅用美味的产品抓住他们的胃,还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他们做朋友。但绝对不只是一味单纯的捐钱。
肯德基要做就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出来。面对“垃圾食品”的诟病,“新快餐”的推出可谓苏敬轼下的快、狠、准的一步棋。但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老百姓看不懂,所以横空出世了肯德基三人篮球赛。“我们当时推动“天天运动,健康一生“的理念,目标是要普及化,所以就选择了篮球。另一方面,我们的店分布全国,是普及这个项目的基础。”谈到这个由苏敬轼亲自设计、督战的项目的时候,苏敬轼的自豪溢于言表:“我们绝对不是做秀。这个赛事不是为少数人、专业高手设计的。不收任何费用、门槛低,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孩子来参与。现在每年比赛还没开始,就已经有许多人跑到餐厅来报名了。”
为了做好这项赛事,苏敬轼要求所有的门店经理在周末的时间走出餐厅,到篮球场上去组织比赛。要知道,周末是餐厅生意最好的时候。在当时,这是很多门店经理所不能理解的。但是现在这些门店经理不仅成为组织篮球比赛方面的专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这些年轻人成为了朋友。
“这对品牌是很好的事情。虽然投入非常大,但我认为值得。我们的员工大多都是年轻人,应该能够,也必须要走到年轻人中间去,真正地了解他们。这是我希望看到的品牌效应,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中国,融入生活“。”
这或许正是肯德基蝶变的真实原因。
重磅对话
苏敬轼:20年不辱使命
商业模式要与时俱进
《华夏时报》:本土化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而长期以来,肯德基在这方面一直走在前面。作为一个美国快餐的代表,肯德基在本土化与洋血统之间如何把握这个度?
苏敬轼:这个度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你认为度在哪里,亘古不变吗?暂不说品牌,中国人对西方文明吸收的度是什么?我觉得是与时俱进。不是一点不拿,也不是全部跟国际接轨,我们强调中国特色。海纳百川又能兼收并蓄,这是一个很好的精神。
从品牌来说,跟这个有点像。任何企业都不需要过度的坚持。即使在美国,也需要海纳百川,吸收各种新鲜经验。肯德基是美国背景,消费者也希望我们把美国好的东西带进来,但绝对不是全部照搬,还要看中国消费者是否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