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资本是中餐规模化的推动力
有着蒙牛上市经验的卢文兵知道,风险投资不仅需要看到企业的规模效应,更需要看到长久的生命力。卢文兵大刀阔斧砍掉部分加盟店的勇气,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2006年7月,3i、普凯两大海外投资机构联手投资2500万美元,小肥羊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引进海外私募基金的餐饮企业。并为最终上市走出了重要一步。
2008年6月12日,虽然已经进入金融危机时代,小肥羊仍旧搭乘末班车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上市前,虽然港股持续低迷,但小肥羊公开发售获得71倍超额认购,场面热闹非凡。虽然远不及味千(中国)在2007年上市时获得的192倍超额认购,但业内一致认为,因为市场环境已经天壤之别,小肥羊的成功融资已属不易。
“做快餐一定要与时俱进,否则老本很容易吃光。另外一定要注重质而不是只看量,否则护城河会越来越窄的。”一位看好小肥羊发展模式的基金经理表示。
关于为什么要推动小肥羊上市,卢文兵有着深刻的感悟:“资本不是目标,但是力量,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力量。”
几千年中华饮食文化,似乎一直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发展的模式,上市公司少之又少。“香港城市人口只有数十万,餐饮上市公司数量也多于内地。但相比麦当劳等国际餐饮巨头,中资餐饮企业的规模远远不及。”一位餐饮界人士称。
中资餐饮业为什么一直走不出规模化路径,这是很多餐饮业人士长期思考的问题。在卢文兵看来,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是根本原因。
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文化影响,中资餐饮业整体来说标准化程度低,不容易扩张。所谓历史原因的重要方面是餐饮业发展理念的问题。“餐饮业利润大,赚钱不难,很多饭馆老板通过一个或几个单店,就能实现两年回本,三年盈利。四年做个百万富翁没问题。他们少有动力做成百年老店或超大企业。在管理上也基本没有按照公司化运作。”卢文兵称。
比如,对于餐饮业来说,口味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然后是环境、文化等诉求。“不可否认一些好的餐饮品牌在家庭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不错。我们经常看到一个门面很小,环境一般的小店,却有不少有钱人不远数十里,开车去品尝。这就是口味的力量。它也很赚钱,单店收益能力很强,但是这一定不是规模化的模式。”卢文兵说。
于是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实现融资,同时以公司化模式经营餐饮业,成为张钢与卢文兵对小肥羊发展路径的期望。
核心是管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卢文兵作为CEO,对小肥羊公司化运营的发展构想不止是餐饮流程标准化这样简单。“标准化是餐饮业实现规模化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全部。”卢文兵举的一个例子是香港美心集团。后者是香港最大餐饮品牌之一,也是最早进入中国大陆的外资企业,曾经为中国数家航空公司提供飞机配餐。截至目前,美心旗下有60至70个餐饮品牌,600至700家餐饮门店,涉足茶餐厅、西饼屋、飞机配餐等多个细分领域。
“美心集团每年有50多亿的营业额,但不是标准化发展。标准化容易做大,但一个优秀餐饮企业的核心是管理。”卢文兵称。
2004年进入小肥羊后,除了大力整治加盟体制外,卢文兵大多数精力放在公司化管理上。并最终把小肥羊从作坊式、分散型的连锁品牌,做成了风格高度统一、管理极为高效的全国一盘棋。
“公司化治理涉及统一的采购平台,统一的财务后台,统一的服务培训体系,同时形成鲜明的公司文化,令小肥羊员工对企业有高度的文化认同。以好的体制留住优秀的厨师、店长,对餐饮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卢文兵说。
而在小肥羊内刊上,记者看到2008年至2009年储备干部公示,共131人从2008年各区域市场选拔出来,有希望成为未来管理主力军。2009年小肥羊的培训学院新增100名店面前台领班培训目标。一些特色培训持续翻新,比如“提速竞赛”,即对各门店服务员“翻台”速度的比赛,以增加消费集中时段的盈利能力。一位了解卢文兵的人介绍,虽然出身金融业,卢文兵身上却有一种军人风格。在公司里,卢文兵给员工的印象是工作精力旺盛,行事果断,眼光超前。
关于小肥羊未来发展战略,卢文兵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十年后把小肥羊的规模做成内地肯德基。“相比油炸食品,羊肉火锅无疑更健康,更营养,只要管理跟上,口味不断进步,服务更加优质,小肥羊发展值得消费者和投资人期待。”卢文兵称。这位职业经理人的想法是,通过五至十年的整合期,小肥羊在内地的经营规模达到肯德基。“十年的时间能够完成已经很好很好了。”卢文兵反复强调。
据了解,目前小肥羊已经开始从羊肉源头拓展产业链,在内蒙古发展两个大型羊肉加工基地,同时生产羊肉深加工产品和小肥羊独立包装的火锅调料,后者在小肥羊集团利润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海外小肥羊火锅店已经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落户。
“小肥羊现在还在摸索阶段,以前是步子太快了,加盟店设了过多。现在要深化内部管理。小肥羊不排除通过资本合作的方式加速整合,这种合作无论是通过内部还是通过外部市场,都有可能。”卢文兵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