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零售盗窃晴雨表》调查报告于11月2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中国内地零售企业因盗窃、行政失误等造成的商品损耗总额约人民币72亿元,占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的1.04%。
报告指出,顾客盗窃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零售货品损耗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员工盗窃。在中国内地零售企业承受的损耗中,49.4%源自顾客盗窃,涉及金额约36亿元;19.5%源自员工盗窃,涉及金额约14亿元;其他损耗则主要是由供应商(厂商)欺诈以及内部错误导致的。
调查显示,亚太地区中,印度的损耗率最高,占至零售总额的2.72%;损耗率最低的地区为台湾(0.87%),香港位列第二(0.91%)。亚太区的平均损耗率为1.16%。
为更有效减少损耗,保点系统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光凯建议,零售商在制订防损新政前,不妨首先探究失窃主因,再参照结果以采取更长远和针对性的政策,例如对高失窃商品提供特别保护以及加强员工培训。
调查期内,中国零售商在防损方面的支出约为1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0.19%,较去年同期的0.18%略微增加,处于亚太区的平均水平,但仍远低于全球平均值0.34%。
调查还发现,亚太地区损耗率最高的零售商品分别为成衣、服装以及配饰,其次是化妆品、香水、美容产品、药品等;而失窃率最高的商品包括唇膏、香水等化妆品、电子消费品、婴儿食品及服装等。
“很多国内的零售商都意识到了防损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并迅速展开部署投放更多资源,例如装置电子商品防盗系统、为商品挂上防盗标签及进行更多的员工培训等。这些措施为减低损耗率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很多热门失窃的商品仍需要受到更加妥善的保护,所以需要更优良的防损方案。” 黄光凯指出。
在亚太地区,有96%的零售商已经实施了“培训员工以揭发及阻止盗窃”这一策略,87%打算进一步实施培训方案; 23%已经实施了“雇佣更多驻店防损人员”策略,11%计划实施;17%-19%的零售商还采用了新型闭路电视监控、增加防损硬件和软件支出等政策。
《全球零售盗窃晴雨表》为年度调查报告,由英国诺丁汉“零售研究中心”负责编制,是全球最大型的零售损耗调查,自2001年推出首份报告以来,已有十年历史。2010年的这次调查由保点系统公司独立赞助,调查涉及美国、英国、印度和中国等42个地区,涵盖1103家大型零售企业。其中,中国的受访企业有49家,包含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将近1万家连锁店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