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从星巴克说起 如果说有人请你喝咖啡,你会首先想去哪里? 你很有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星巴克,你大脑对星巴克的印象,就是他的门店,——开在市区高档写字楼、或着大牌林立的购物中心,宽敞开阔的门店,醒目的美人鱼招牌,休闲舒适的木质座椅,混合着咖啡香和蒸汽咖啡机滋滋声的吧台。 在这样的店里,你愿意在工作之余和你的朋友,花上32元一杯的价格点杯咖啡,去坐上1个小时,去打发时间。 是的,我们习惯了咖啡店似乎本来就是这样子——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它代表着一些休闲、有品质的流行文化,所以30元一杯的价格,我们不觉得他有什么不合理。 但如果说你的朋友带你到这个地方去喝杯咖啡,你愿意付多少钱? 我猜你可能最多只愿意花5块钱喝上一杯。 这里是世界咖啡的发源地——埃塞俄比亚,咖啡店多如广东街头的凉茶铺,当地人在火炉上煮一大壶咖啡,随喝随倒。 这样的一杯咖啡在本地只需要15希尔,不到人民币3块钱。 为什么同样一杯咖啡,埃塞俄比亚你只愿意花5块钱喝一杯,而在星巴克确愿意支付6倍的价格,并且还感觉很开心? - 2 - 诺贝尔经济学家对产品价格的试验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曾做过一个以下有名的试验: 他召集了2组人,分别为A组和B组,向他们提了一个问题,问题如下。 “夏天的午后,你躺在海滩上,非常的口渴,想喝上一瓶冰镇啤酒。” “你的一位朋友愿意到附近唯一的商店去帮你买,你最多愿意出多少钱?” 在这个问题中,A组和B组唯一的差异是,A组的商店是杂货店,B组的商店是一家豪华酒店。 在调查问卷结束后,A组的人平均报价是10元,B组的平均报价则是18元。 一瓶啤酒,产品本身的功能没变,都是解渴,按道理说不管在哪里买,你愿意付的钱都是一样的。 但不合逻辑的是,如果场景发生了变化,你愿意支付的价格却有天壤之别。(在这个例子里,相差有2倍) 在泰勒的这个试验里,一个商品交易行为,除了产品本身,交易过程本身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和划算感,也是我们买单的重要影响因素。 他把这个重要的影响要素叫做“交易效用”,交易效用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交易效用=参照价格-产品售价。 参照价格,也叫锚点,是我们在交易过程中,受到交易环境影响而愿意给出的心理价格。这个锚点可能是产品的外包装、零售门店的位置、环境等相关因素。 在一个交易过程中,交易效用越高,我们觉得越划算,越满足,越愿意买单。 所以同样品质的一杯咖啡,在埃塞俄比亚的街头,一位大姐用铁壶给你倒上一小杯,你只愿意付5块钱,而在深圳海岸城这样的地方,你愿意花上30块钱,买一大杯满满的星冰乐。 在星巴克,超大的杯子,高颜值的外观,讨人喜欢的口感,高大宽敞的门店环境,星巴克这一切精心的营造,都是为了制造一个锚点,让你心甘情愿花上高价,并且觉得划算和开心。 |
原标题:星巴克、奈雪的茶,新消费主义是如何操控你钱包的? / 编辑: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