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5 - 交易效用的心理学机制 为什么看起来和产品功能无关的锚点,能极大的左右我们对产品价值的判断? 因为当一样事物的功能无法直接评判时,我们的大脑习惯通过直觉判断来降低决策成本,理性的逻辑分析会使我们很痛苦。 当一杯咖啡摆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如何评价这是一杯好咖啡? 是咖啡豆的品种? 产区?烘焙度?还是油脂度?
鬼才知道?我们的大脑只想好好享用眼前这杯咖啡,而不是去大费脑筋的去学习咖啡鉴别知识。 所以在星巴克精心营造的门店里,玻璃外高耸的大楼,着装考究的人群,无时无刻给大脑反馈各种积极的信息,让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虚幻的控制感,拿着这杯咖啡我们似乎掌控了人生,而这区区30元一杯的咖啡绝对物超所值。 平时在我们的身边,交易效用现象也无处不在,例如在公司的招聘活动。 如果你有过招聘的经历,就会知道,如果要全面、全方位的考察和了解一个人的的素质、技能、岗位匹配度、人格等,很难在短短一个小时的面试时间内做到。 但如果这个候选人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背景,你可能会刮目相看,而放松对技能的考察,而对方提出的高薪要求,你可能会轻而易举的答应。 如果没有名校背景,很多人会找“名企”这样的高锚点,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并且很多公司老板也吃这样的账。 我之前面试过一个2年经验的产品岗,刚从一家创业公司出来找工作,要求年薪60万。 从他的履历来看,仅仅是BAT中的一个非主流部门,参与过一个并不算成功的产品。 但在名企这样的高锚点下,前公司老板就给开出了高额的年薪和总监的职位。 所以对找工作的人来说,要提高你自身的交易效用,在写简历时,要重点强调能帮你放大价值的高锚点,这些可能是名校、头部企业、行业独角兽、你参与过的明星项目、你学过的一门最新技术等等。 另一个例子是,春节前新东方的年会吐槽视频,其中的一个槽点是“累死累活干不过写PPT的”。 “累死累活干不过写PPT的”这种现象不止在新东方,在任何一家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待过的人,都知道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并且身同感受,否则这个视频就不会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屏了。 这个现象中,最能引起大家的愤愤不平的共鸣点是,为什么“看起来精明的老板/领导”,居然被一个能说会道的家伙用“PPT”操控了。 但如果我们用交易效用的方式来解释一遍,就很好理解了。 对于一个稍微有点体量的公司来说,大大小小的团队在负责着不同的项目,这些项目少则十几、几十个,大则上百个。 这些项目就是各种花样繁多的咖啡,而公司老板就是那个挑剔的消费者。 对于项目中的你来说,在烹调这杯咖啡的过程中、加了多少班,怎么累死累活,突破了多少技术难点,实现了多么牛逼的创意和理念,是你生产过程的经历,老板并无参与。 只有这杯咖啡以某种方式端上来的时候,得到老板的认可,他才会买单。 而这个端上来的时刻,通常就是工作汇报会议,而此时PPT就成了营造产品价值的锚点。 制作优良的PPT,通过超前的技术概念,精美的图表、恢弘的愿景,把一个看似没什么亮点的产品/项目包装成高大上、打动人心的“未来战略产品”,让老板看到愿景、价值和希望,并为之心动而买单。 而一个好的项目/产品,很可能被一个蹩脚的PPT,演示效果大打折扣,而给搞砸了。 这一点在乙方公司最能说明问题,特别是IBM、麦肯锡这种咨询公司,团队作战,一份精心设计的PPT提案,在2个小时的报告会上,能震住甲方老板及高层,拿下几千万的大单,也屡见不鲜。 所以,对职场每个人来说,PPT变成了一个必要的关键营销能力,良好的PPT制作能力,能大大提高你老板对项目买单的交易效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为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铺平道路。 - 总结 - 交易效用是一把衡量消费心理的尺子。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原本处于价值低维度区、有广泛需求的产品,可以通过“推高锚点”打造全新品牌,迎合消费趋势、获得品牌溢价。 原本处于价值高维度区、饱和竞争的产品,可以通过“定价降级”的方式,让利给消费者、开辟出一片蓝海。 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环境下,线下通过锚点完成价值定位,线上低成本完成推广、拉新、激活、留存,迅速做大,这也正是瑞幸咖啡的玩法。 |
| 原标题:星巴克、奈雪的茶,新消费主义是如何操控你钱包的? / 编辑: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