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的风雨坎坷,在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97.SH,下简称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的心中,仿佛云淡风轻。
“我做事情看得比较长远,要看10年后的发展。”他在与本报记者的对话中反复说了这一句。我们坐在北京国贸酒店80层的咖啡厅里,视野所及,北京CBD全貌一览无余。
时光倒流至2007年,郭本恒作为一匹“黑马”就任光明乳业新帅。其时,光明乳业已经从2001年初的全国第一、乳业三国中的“ 曹操”,经历2004之后三年的销售低迷,滑落至“刘备”的位置,公司上下士气低沉。光明乳业的未来如何重现光明?
面对巨大的压力,如何在短时间内扭转逆局?郭的内心坚持着“看长远”的心态,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他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到目前为止,我想干而后来放弃的东西还没有。我是轻易不投降的人,在绝望的时候我也不投降,宁肯杀身成仁。”他笑着说。
于是,一个在三年内“复苏—成长—腾飞”的“三步曲”战略被迅速制定,对光明内部一系列的变革手术也马上开展。战略定位由“聚焦新鲜”变革为“聚焦乳业,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实现百亿”;组织架构上颠覆了麦肯锡为光明设计的矩阵模式,结合市场实际和公司自身发展阶段,调整为“一大将军(常温)、两小天鹅(奶酪和奶粉)、五虎上将(五大地区事业部)、十八罗汉(十八个省部)”;内部管理上砍出“三板斧”,以重奖重罚为标志的业绩文化、以股权激励为标志的风险共担机制、以“金字塔梯队”为标志的“火箭人”培养计划。
这期间波折不断,2007年“可的连锁店转让”、2008年“达能退出”和三聚氰胺对行业的生死危机,2009年“禁宣无抗奶”,一系列冲击下,光明乳业头三年乳制品销售收入仍实现了累计60%左右的增长,每年增幅超过行业整体增速。
2010年终,光明乳业的“腾飞”计划即将实现,年销售额冲击有望百亿,他再一次提出了要管未来10年的一个长远目标:“做中国乳业中的知识分子。”
众所周知,近年来,以乳业为代表的中国食品行业丑闻不断,此时高调的提出这个口号,他意欲何为?在这个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旗帜”下,光明乳业将如何实现“三足鼎力”乃至“弯道赶超”?在这个加速发展的路上,他又在思考哪些战略,担忧什么问题?
答案,在接下来的对话中一一展开,更早在他“看十年”的心态中显露端倪。
定位
“我希望尽快将中国乳业三足鼎立的局面稳固起来,在三到五年内,与对手打成平手”
《21世纪》:你现在还觉得光明乳业是三国当中的刘备吗?因为2001年我们肯定是三国当中的曹操嘛。你怎么看待这种角色的转换?
郭本恒:我感觉实际上刘备还是曹操还是孙权都没有关系,我说刘备是基于我们在行业里三甲的地位,相对比较弱小的感觉。我们也是希望尽快将三足鼎立的局面稳固起来。
在三甲里,我对光明乳业的定位相对是非常明晰的。在体量上,我近几年比他们小一点,但在三到五年内,我感觉应该是半斤八两的关系。再一个,我们会在各自不同的产品品类里边各有千秋,比如说在保鲜奶、酸奶、奶酪里边我肯定是中国第一。在奶粉上面,尤其是超高温方面,我跟他们要有可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