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底,记者在淘宝总部两街之隔的咖啡厅见到孙彤宇,聊了一个小时,从天气到地理,他滔滔不绝;但一说起当年往事,孙点上一支烟,歪着头,不语。
据当时参加商城筹备讨论会的人透露,支持商城独立的只有两位,一是孙彤宇,另一位是黄若。
孙黄二人都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人选负责商城独立运营,干脆,黄找到孙主动请缨。对于淘宝商城来说,孙黄的确是一对不错的组合。为此,他俩还设计了三种独立方案:上策是运营和域名完全独立;中策是独立运营,在淘宝网设置两扇门,一扇通往商城,一扇通往C店;下策是独立运营,在淘宝网里成立一个独立频道,分享C店流量。
黄后来对《中国企业家》解释说:“做这种全新的业态,需要两个最基本条件:第一你的上司或是你的搭档,信念必须跟你是一致的,否则这个事情没办法做;第二你们必须是耐得住寂寞,愿意坚持的。”
就在黄主动请缨的次日,孙彤宇离职了。“这是瞬间发生的事,如果我知道孙彤宇要走,我就不会接手。他这一走,那两个条件客观上都不存在了。”黄若回忆说。
商城断奶
孙彤宇的离职,给淘宝商城蒙上一层阴影。
2008年初,B2C市场还是群雄逐鹿的阶段。当年数据显示,当当网和卓越网分别占据18%和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的京东,占11%,排名第四的北斗手机网占7%。前两者均以图书销售为主,后二者均是以IT、家电为主。而且它们都已在自己的领域深耕多年,淘宝商城若要再次上演C2C那种后来者居上的颠覆战,虽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全无可能。这也是孙黄二人看好B2C的原因所在。
遗憾的是,没有了孙彤宇的支持,最后的独立方案选择了下策。
由于下策是商城和C店的“混居”,导致了商城店和C店左右手互搏问题。按照“混居”规则,买家在淘宝网首页搜索商品,出来的结果前两位被商城店“无理由”抢占,从第三位开始,才是C店产品。
淘宝网最有价值的就是巨大的买家流量,而这些流量主要是靠C2C带来的,如今要把“最肥的肉”分给商城吃,C店卖家岂能坐视?商城刚上线,C店卖家便集体抗议。
要不要用C店流量给商城“开小灶”?或者说,要不要牺牲淘宝20%的买家流量资源去喂养占淘宝交易额3%的商城?
为此,黄若写了一封邮件分发给当时的管理层,邮件中有一个比喻:你不能把一个出生才30天的婴儿断奶,让他跟一个7岁孩子一起吃饭,这个婴儿一定饿死。
但管理层并不愿意得罪C卖家,从而影响流量和规模。不到两个月,商城断奶了——不再“无理由”占据前两名搜索结果。
既没有独立域名可做品牌宣传,又不再分享C店流量,就这样,商城在妥协中走了半年。2008年10月,黄若离开淘宝,当天,商城事业部宣布解散,首次商城“独立”失败了。
此时,商城交易额占比从当初的3%增长到6%。
以规模为“核心竞争力”的淘宝,不愿意牺牲淘宝20%的流量给份额只有3%的商城输血,可见当时的马云和陆兆禧心里,C2C和B2C的地位差别(这也就导致两年后,淘宝不得不以牺牲50%的流量给份额约8%的商城输血)。
对于黄若的离开,陆兆禧对《中国企业家》解释说,那是理念的问题,“大家都有摇摆,每个人都有摇摆。商城在逍遥子(淘宝CFO张勇)接手后也没什么进展,但是商城很适合淘宝,淘宝也很适合他(张勇),我信任他。”
按照黄若的理念,“B2C是电子商务未来的下一个制高点,淘宝必须利用已经占据市场大好形势的前提,抢占下一个制高点。”
陆兆禧却说:“商城只是一个‘甜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