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中餐标准化
张兰的练兵首先还是在中餐的标准化上。“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进食选择的丰富性与菜肴制作的灵活性”,这一直是中国餐饮的传统,也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怎么在中国传统和西方标准化之间找到平衡一直是个难题,也是很多想复制麦当劳、肯德基的中餐企业无法真正壮大的原因。张兰首先引入了中央厨房的概念,把菜品的选料和规格统一,以便于菜品质量的标准统一。然后她花大力气培训标准化的“俏江南厨师”。在俏江南自己的厨师学校里,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有严格的流程和用料规定,最大限度确保客人品尝到的菜品如出一人。IT技术也开始大规模运用到烹饪环节中,厨师只要用电脑一查,就知道一套菜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剩下的原料。
不过国际化扩张面临的难题还有资金。俏江南上市的传言已经在坊间流传了很久,但上市计划一直被迫推迟,开始是因为奥运会,现在又面临全球金融危机。虽然餐饮业面临原料上涨,利润下滑的行业困境,但这个传统行业最近几年一直受投资业的追捧。正如张兰所说,无论什么危机都不会波及到这个行业,因为“民以食为天”。俏江南一直在和几个私募基金保持密切接触。“但我们会慎重选择,选择合作伙伴,而不是投资人。我们不想像汇源一样把控制权出让。”张兰并不担心资金问题,她甚至觉得经济不景气会给俏江南的扩张带来机会。“市场萧条,租金也会下降。我们趁机扩大国际和国内二线城市的市场。”
正让张兰担忧的是食品安全和中国食品行业的国际形象。她一直在讲“三鹿奶粉事件”给中国食品行业带来的影响,强调食品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对于我们来说,有些东西是可控的,比如一个西红柿产于哪棵树我们都清楚。但是比如猪肉加工、酱油、醋这些我们都不可控。我们只能选择品牌产品并加大内部检测。”张兰说。这自然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生命是不能打折扣的。”
从54.8亿到超万亿
“吃喝”成为大产业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前夕,全国餐饮业的经营网点不足12万个,员工104.4万人,零售额54.8亿元。之后,占据市场主体的国营和供销系统的餐饮企业,推行以多种形式经营承包制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提成工资和浮动定价逐步推行,人员培训力度不断加强,中国烹饪也开始走出国门,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
在30年的发展进程中,餐饮业作为中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自1991年以来,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每年增幅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6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商务部发布的数据分析显示,2007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累计实现12352亿元,同比增长19.4%,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3个百分点。其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3.8%,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6%。中国烹饪协会预计2010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左右。
中国餐饮业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行业总体规模日益扩大,拉动消费、繁荣市场、安置就业和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越来越突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升和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