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家电行业和家电卖场的整合不仅影响中国家电的未来,也将对世界家电业产生深远影响。
在一轮又一轮的并购之后,中国家电卖场已经形成了国美、苏宁双寡头格局。其中,以国美在市场上的强劲表现尤为出色,不仅几乎囊括了整个北方市场,并有可能向以沪宁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带进军。显然,这里正是苏宁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
陈晓,这位新国美的总裁。在与国美董事长黄光裕的“双簧”战略中。一刚一柔、刚柔并济,不仅开创了行业并购典范。也为中国未来产业并购、行业整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成功案例。
当记者在采访中问到陈晓在性格上有无缺憾时,这位统率国美数以万计员工的总裁,眨了眨自己的眼睛,像个孩子一样笑了:“缺点多了。怎么讲呢?应该是刚性还有点不够……”
那一刻的陈晓,很亲切、也很感人。
2008年3月27日,星期五,北京东三环霄云路,鹏润大厦。
当记者到达鹏润大厦的大厅时,立即给国美品牌管理中心打了一个电话。对方在电话回复记者说:“直接上18楼,我们在那里等你。”
当我和南方人物周刊的另外一名记者从电梯间里走出来时,国美品牌中心的安宓经理正笑容可掬地站在离电楼不远处等着我们。因为陈晓先生临时有个会议,我们三人就坐在会客厅里聊了一会儿。大约半小时后,陈晓先生的秘书跑步过来通知我们,可以接受媒体的采访了。
这是一间大约有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宽敞而明亮。还没有走到门口,就看到陈晓坐在那张巨大半圆形办公桌后,正埋头处理公务。秘书小姐将我们三人请进了右侧的一个小型圆桌会议室。在确定了陈先生的座位之后,我们依次坐了下来,静候主人的出场。
依然还是那个陈晓,依然还是那个笑容。只是近距离观看这种笑容时,感觉更亲切、更友善。没有了官方客套,更没有外交式的辞令。
君从浦江来
从昔日的竞争对手,到今天的合作伙伴。这种喜剧式的人生变局,或许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发生。“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我们抓住了。因为我和黄总有同样的梦想。”陈晓说。坦言自己进入国美和出任总裁的心路历程。
1958年出生于上海的陈晓,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家电行业。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陈晓进入某街道工厂工作。因为出色的表现,加上谋略过人,不久便成了上海市工业局三产办的负责人,负责经营的正是“家电”。从那时起,陈晓便与中国家电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彩电与其他紧俏物资一样,凭票供应。陈晓便把搭配来的滞销产品销往外地,把彩电卖给市民。三个月时间,三产办生意红遍上海滩。
这次出位的表现,为日后陈晓的职业生涯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1990年,陈晓被上海市南汇县商业局相中,从三产办被挖走。陈晓到南汇县商业局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南汇县家电批发站”改名为“永乐家电批发总公司”,这是陈晓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此时的陈晓任公司常务副总、主抓销售。一个原本属于县级的家电批发站从此拥有了问鼎上海家电的资格。
1993年,永乐家电的年销售额已经做到了18个亿。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此时,远在北方的黄光裕刚刚将京城所有门店统一为“国美”。
1996年底,陈晓带着一帮旧将集体辞职。条件是带走“永乐”这块牌子,代价是放弃买断工龄的钱。
永乐从此在家电流通业中立稳脚跟。
1997年,由“上海永乐精品商厦”、“上海南汇精品商厦”、“上海永丰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主体,12位自然人(陈晓、束为、刘辉、束唯一、孙文娟等)共同投资600万元的上海永乐家用电器联销有限公司(现在永乐的前身)成立。此时的陈晓远没有十年后的今天富有,出资仅为70万元。而此时在北方布局的黄光裕已经完成了国美的连锁架构,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投资13亿元在北京建造鹏润家园。
最初的二年,永乐举步维艰。从“红顶商人”到“江湖好汉”,这个角色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转换的。真到1998年底,“永乐”才度过成长中最危险的时代。此时,因公司负债率过高,上海永乐精品商厦等三家公司,原价将自己的股份转让给陈晓等人,彻底退出了家电流通领域。
经历过诸多变故的陈晓反而清醒异常,终于看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未来:零售才是真正的淘金地。果断决定,成立了上海滩第一家家电超市连锁店。很多卖场都是仓库改造而成,租金极低,加上陈晓头脑灵活,把外墙当成了广告幕墙,基本上就可以支付房租。
低成本扩张从此而来。
由于陈晓采用的低价策略,加上服务到位,很快在上海滩脱颖而出。打破了上海市国有企业批零垄断的格局,迅速占领了市场。以至多年后,这位统领国美的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感慨万千:“把我经历仔仔细细地理一遍,这些东西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什么可借鉴的,让更多其他行业中的企业更快地成长起来!”
相信他是有感而发。此人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亦是中国家电业成长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见证与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