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两者兼得
Coach的另类奢侈品定位虽足够巧妙,却似乎也走了一步险棋,若想消除价格距离又能维持高端形象,Coach也只有对选材、采购、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进行平衡掌控,才能两者兼得。
Coach手袋的原材料采购选择与传统欧洲奢侈品牌相同的皮革面料供应商,并组建专业面料和金属配件采购团队,以协助设计师采购质量上乘的面料、皮革和金属配件。而采购团队也会对平衡支出和逆向采购做严格掌控,并借助严格的成本监控体系以追踪记录以往开支。
一般来讲,奢侈品牌似乎从来都不需要去探究消费者的需求,只需要告诉他们明年将要流行什么就足够了。然而Coach所想的则恰恰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坚持开展严谨的消费者调研,并通过分析数据预测潮流趋势,从中寻找产品的设计元素。而执行创意总监Reed Krakoff也会带领团队不断寻找新的灵感以注入创新元素,当然每件新产品也都会在市场上进行影响力评估。
Jonathan Seliger提道,“Coach去年通过网络、邮件、电话、小组讨论访谈等方式,对全球超过50000名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包括8000名中国消费者”,在他看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高回购意愿反而更有助于Coach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
奢侈品生产环节在消费者的印象中多少都有些带着光环的神秘,似乎只有像LV那样,服装和饰品出于法国,箱包和鞋子产自西班牙和意大利,抑或Hermes那样始终坚持的全手工打造,才真正称得上是资深贵族。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缩减成本,将部分生产线移入中国的奢侈品牌不断增加。
不同于一边在中国设置生产线一边又羞于提及的Prada,从2000年开始,Coach便将9成以上的工厂,陆续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亚洲国家,而Coach大部分产品的中国制造已经算得上是Coach的公开资料,Coach也因此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当然这种可能有损高端形象的举动也多次被坚持本地生产的竞争者诟病。然而Coach产品的生产环节虽多在亚洲国家,但Coach对每家合作工厂都会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并由Coach的专业人员在制造工艺、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方面进行培训。设置专业人员管理从面料挑选、样品制作到产品评估的整个过程,最终全部运往美国检验。这也是Coach保证每件产品工艺精湛的秘诀,而高品质的产品也是Coach塑造形象最直接的方式。
近几年来,虽然所有品牌都面临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然而多样的产品系列扩展了面料的选择范围,因此Coach所受的成本上涨压力远比其他品牌要小的多。正因为各环节严谨的成本控制,Coach的毛利润也逐渐增加,在2012财年第三季度的毛利率依旧表现强劲,达到73.8%,远高于奢侈品行业60%的平均毛利率。
虽然Coach在北美和日本市场上一向有强势表现,但欧洲市场一直是Coach未能征服的领域。但直到两年前,Coach对于曾无奈退出而又被传统奢侈品牌布下重镇的欧洲市场,还依旧持观望态度,直到2010年6月才在法国巴黎开店进入欧洲市场,然而Lew Frankfort也曾在去年透露,虽然公司仍在进一步扩张欧洲市场,然而由于品牌竞争激烈,欧洲市场的开拓也困难重重。
除欧洲市场的开拓之外,将日本模式搬入中国也一直是Coach最初的尝试。虽然在2011财年Coach在中国的销售额已同比增长71%,但与2011财年41.6亿美元的总销售额相比,中国市场的贡献率仅占5%-6%,Coach在中国目前的品牌认知度也仅为16%,远低于在美国79%以及日本64%的品牌认知度,因此Coach渗入中国市场似乎还有更大的空间。因此经过去年年末为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香港上市,Coach也有了新的计划,Jonathan Seliger表示,“Coach计划以每年30家门店的速度增加,预计2012财年的销售额能达到3亿美元”。
在别人想着如何营造距离感,而自己却尝试与消费者面对面的时候,Coach就已注定是奢侈品行业中的另类。其实关于“Coach称不上奢侈品牌”的微词一直都在,但对于如何维系“唾手可得”与“形象高端”之间的平衡,Coach也已有自己的坚持。但说到底,在顶级品牌云集的奢侈品行业中,Coach还只是一个以精准定位切入的后起之秀,他一边了解消费者,一边开拓新兴市场,只是走的每一步都有“Coach”的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