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用户体验
京东售后服务的口碑一直不是太好,客服电话难打也是不少客户抱怨的主要问题—电话接通率一度只有40%~50%.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们在这方面却越来越进步。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京东另一个救火点。为此,公司在江苏宿迁投资建立了统一的全国呼叫中心平台。2009年11月20日,总建筑面积为6 000平方米、具有150个座席的呼叫中心正式投入运营。
过去,京东承诺的送货时间跨度很长,往往让客户一整天都在家里等着接货。而从2008年起,送货时间的精确性也渐渐有了改善。因为订单规模达到了一定量,京东配送已经更改为“一日两送”。还可以分类、缩小区域配送,比如某人专送高价值小件的东西,而某车辆则专门送大家电。这样,每次配送直奔某个范围不大的地区,减少了接货等待的时间。
规模能促进供应链的完善并高效率低成本运行,而供应链良好运行的结果又能带来更大的销售规模。这正是刘强东希望看到的结果。
“做大”者的三道坎
品牌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创业已过11年,但面对品牌的问题,刘强东似乎还没来得及想清楚,他停顿片刻说道:“我5年前就说过,是产品、价格、服务。人们想到京东,首先想到它产品丰富,都是正品行货,价格便宜,服务也能做得很好。”
面对同样的问题,徐雷也直挠头。“我们希望京东这个品牌是贴近用户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自徐雷2009年初正式加入京东负责市场工作以来,刘强东不断对徐雷提出这样的要求:“京东商城的公告写得过于官方、越来越文绉绉了。能不能把公告改得口语化、网友化一点?!”
京东前11年的大部分时期,B2C企业都不成气候,特别在3C领域,基本上是京东一家独大。因此一直以来,京东的正品行货、价格便宜成为吸引用户的有效体验,即使服务不到位,用户也能忍受。然而近年来,竞争者陆续冒了出来。因此徐雷认为,京东不能继续依赖低价,而应该在品类的专业性和服务上下功夫,让这些内容成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徐雷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找一家专业咨询公司,把京东品牌的内涵和定位理清楚。 “有的东西没想清楚,而且想清楚了你不一定能说得出来,说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让用户理解。这都需要专业性的工作。”
服务依然是短板
京东一直在扩张,这也意味着其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加大。这对京东自身的管理,以及对供应商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退、换货和维修服务为例,过去京东只是零售商,没有产品的维修能力,也没有对产品质量的鉴定资质,需要协调厂商来处理这类问题。采购时与厂商的销售部门打交道,要解决服务问题时,却不得不去找厂商的售后服务部门。当京东的规模还不足以具备话语权时,得不到厂商的及时配合是常事。譬如一个小小的返修主板就曾经在供应商那里躺了一个月。然而,客户要的只是服务的结果,往往一个服务不到位,声讨的帖子就会通过网络被不断放大。实际上,2009年,京东因为供应商不配合而不得不自己为客户更换的产品价值就达4 000万元,累计损失合计1 700万元。然而,背了这样的“黑锅”却没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刘强东和他的团队。
对于用户退、换货的处理,刘强东早年想得比较简单。他曾向负责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的副总裁授权4万元额度,在4万元以内不需要任何批准,可以自主决定产品的退、换、修,甚至是废弃。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好,除了厂商不配合之外,还在于当事人不太敢使用授权。另外,呼叫中心的服务主要是靠一线员工来做,而授权却集中在高层,这种模式也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目前,随着新呼叫中心投入运营,京东已经开始将授权的重心调整至一线客服人员。然而刘强东却有着另一种担心:“即使现在这150位客服人员被训练好,能很好地使用授权并保证用户满意度,但京东的规模还在不停地增大,另外200名新客服马上就要加入。这些人在刚开始上岗时还可能会出问题,还会为京东品牌抹黑。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刘强东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三方培训机构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