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早有“北有同仁堂、南有九芝堂”之说,但这一南一北两家百年医药企业在不到半年内,却双双遭遇掌门人突然离世。
7月23日,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该公司39岁董事长张生瑜于7月22日凌晨突发心脏病去世,现阶段日常工作将由副董事长梅群代为主持,公司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一切正常。
而就在几个月前的4月29日,九芝堂掌门人魏东跳楼身亡。
与之前4月中旬跳楼身亡的九芝堂掌门人魏东相比,张的辞世表面上看似乎并不会对同仁堂基本面带来较大影响,更不会由此引发投资者的恐慌。但对同仁堂来说,可能是一条未完的革新之路。
壮志未酬身先卒
7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崇文门外的同仁堂总部办公楼,也许是因为张董事长的突然离世,同仁堂的保安措施做得格外严谨,整个办公楼似乎也显得格外安静。
记者本想入内却遭到了楼下保安的拦截,几经周旋也没能进入,但从表面看来该公司运转一切正常。
稍晚记者拨通了同仁堂董秘办公室的电话,董秘办一位工作人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张生瑜)身体平常看起来还好,不过身体这方面具体情况还是他家人了解比较清楚些,公司每年都会组织体检,但是具体自身的情况都是保密的。”
作为享誉数百年的中国第一国药品牌,同仁堂集团在行业中实力雄厚、地位稳固,都无可争议,也曾被誉为“医药茅台”。
自1997年6月以同仁堂集团下属的几家主要制药厂为上市资产的同仁堂,在上市最初几年里给投资者的印象是,旧国企机制犹存、信息透明度差、业绩增长缓慢。
2001年后两年时间里,公司似乎有了很大起色,特别是2002年,公司业绩增长明显加快,似乎公司各个方面都已理顺,当年每股收益增长率达25.29%.
但好景不长,从2003年开始,同仁堂的收益颓势又再次显露,除2004年每股收益增长同比增长9.83%外,其余几年皆出现负增长,到2006年,据该年年报显示,其每股收益仅为0.3595元,同比下降达48.19%。
2006年,同仁堂曾长期稳居市场第一的主打品种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市场份额已经被其他中药企业超越,同仁堂的中药霸主地位已受到挑战。
据了解,从2003年到2006年,同仁堂一直在谈营销改革,但销售一直没有改观。
2003年,实施先款后货及购销分体运行,并着手营销网络和终端的建设。2004及2005年开始实施品种首席经销制度和营销顾问制度等。2006年同仁堂在营销改革上作了进一步的纵深推进,包括:废除首席经销制,将产品的经营权重新收归公司所有,放弃没有渠道的经销商等等。
张生瑜2007年就任同仁堂股份董事长,上任即提出要推动公司改革发展,要从管理体制和营销体系入手,提高运营效率、加强渠道控制、提升品牌影响力。去年三季度开始,同仁堂股份组成了新的营销分公司。
“董事长变更标志着古老的同仁堂迈向年轻化有魄力的新时代。”当时招商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如此评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