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上涨、能源上涨、人工上涨、租金上涨……今年以来,医药行业面临着跟其他行业类似的遭遇——成本飞涨。而更大的压力源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对药品实行价格管制,药价不能像其他行业一样水涨船高,所有零售价不得超过政府部门规定的最高价。
作为医药产业链的终端,零售药店面临着上游生产厂家涨价和自身经营成本增加的巨大成本压力,两头挤压之下,“今年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广东金康大药房总经理郑浩涛坦言。
零售药店
“我们是产业链最难过的”
从去年底起,部分厂家就陆陆续续开始提高供货价,销售终端的压力便开始增加。“当然,厂家不是一窝蜂地一起提价,因此感觉也不是特别明显。”今年以来,商铺租金、人工成本疯涨让郑浩涛十分犯愁。
“1年前,商铺每平方米的价格在180元左右。”郑浩涛苦笑着说,“但现在,每平方米叫价都升到了300多,还很难讨价还价。”对于平价药房的大卖场来说,选址至少需要200平方米,这也意味着每个单店成本就比去年增加了2.4万元左右,如果有4家门店,这个成本就升至近10万元。“以往我们还会考虑500平方米超大型卖场,现在想都不敢想。”
“人工成本也比去年增加了近30%.”由于物价上涨,加薪成了各行各业面对的现实状况,以医药零售行业紧缺的执业药师为例,去年人均工资大约为1800-2000元每月,而现在,月薪最低2600元,还不包括奖金在内。
与郑浩涛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其他零售药店从业者,“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其他行业都在涨,怎么能唯独要求药品不变呢?”广东老百姓大药房总经理江欣说,药品是受政策影响很大的行业,比如,近日广东公布一批药品降价的消息令终端药店很为难。
一些生产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调高了出厂价,个别品种涨幅很大,但作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药店,担心顾客难以接受大幅度的上涨,“大家都不敢轻易涨”,因此还得同厂家“斗智斗勇”谈条件,要求其加大促销投入。
由于国家最高零售价的限制,医药产业链各环节在现有的利润空间里必须与各方博弈,以争取更多利益。零售药店连接着上游生产厂家、经销商和终端消费者。“一边要涨,一边要降,两头挤压之下,我们是整个产业链里最难过的。”郑浩涛坦言。
此外,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居民整体消费力也受到一定影响。除了属于刚性需求的药品,“滋补类和保健类的药品销售明显下滑。”郑浩涛预算,6月份与5月相比,参茸类销售下跌了30%.
生产厂家
“今年是很困难的一年”
事实上,上游生产厂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广州中一药业是广药集团的销售之冠,其总经理吴长海坦言,今年企业成本压力沉重,“人工成本约增长了10%-20%,原材料平均涨幅在50%.”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云山制药总厂厂长陈矛表示,今年很多涨价因素集中在了一起,“如温总理于年初说的‘2008年可能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今年对医药行业也是很困难的一年。”以原材料上涨为例,阿莫西林原料药涨幅已经翻倍,但成品药又不能随便涨,这给制剂企业很大压力。
再如白云山和黄的中药材原料,口炎清颗粒的原料之一金银花从20多元涨到近60元,涨幅近300%;板蓝根原料从6元多涨到8元多,涨了30%以上;复方丹参片原料丹参价格由于去年翻倍增长,今年涨幅10%左右。
此外,随着纸张提价,各种药品包材比去年上涨20%-50%.能源方面,石油价格猛涨使运输业成本剧增;煤也从500元涨至1000多元,涨幅在一倍以上。
企业开源
“挖掘待加热市场”
“企业需要调整销售策略,对于一些重点市场和重点产品,要加大推销力度。”陈矛指出,对于边际利润高品种的终端拉动,是解决现状困扰的途径之一。
另“一条腿”,就是加大对弱势地区开发力度。广药集团“西进北伐”工程已经进行几年,“用中医寒、热、温、凉来比喻我们不同的区域市场,热的地区要保持更热;而其他地区则都是有待‘加热’市场。”“以白云山旗下的光华和明兴制药厂为例,他们的产品在广东卖得不错,在外省知名度却有限。”陈矛坦言,对于待开发市场的开垦,“是难点,也是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