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扩大消费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 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我国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初步形成了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面对“新内需时代”的到来,零售行业将迎来何种发展机遇?对不同的零售业态又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经历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十一五”时期将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之所以如此重视消费,是由于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消费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最终需求,投资增长最终必须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持。
  内需政策 从1993年以后,国家在出口导向战略屡屡遇阻的情况下,启动扩大内需。1997年后扩大内需稍见成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逐步上升。当时拉动内需的主要政策措施:
▲ 以调整利率、福利、物价等手段赶储蓄出笼;
▲ 增加政府支出,大兴基础建设;
▲ 火炬计划;
▲ 农业发展项目;
▲ 房地产拉动政策;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工作重点:
▲ 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 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 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保方面的支出。
 
发达国家GDP消费率一般为70%-75%
2001-2006年中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变化情况
年度 投资率 % 消费率 %
2000 36.4 61.1
2001 38 59.8
2002 39.2 58.2
2003 42.3 55.5
2004    
2005    
2006    
 
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投资率和消费率运行轨迹
时期 投资率 % 消费率 %
“一五” 27.7 76.5
1958-1960 38.1 61.5
1961-1965 21.9 77.2
“三五” 39.3 71.4
“四五” 34.1 65.6
“五五” 35.5 64.6
“六五” 34.5 66.1
“七五” 36.7 63.4
“八五” 40.3 58.7
“九五” 37.6 59.4
“十五“ 50.4 49.6
   * 消费需求增长日显趋弱  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始终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需求结构逐渐失衡,投资需求增长逐步加快,消费需求增长日显趋弱。2004年,我国消费率已下降至53.6%,创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又回落了1.9个百分点;同期,投资率上升为43.9%。目前,我国的消费率与美国已相差20个百分点。因此,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必须千方百计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这一经济发展思路,是近期以来党中央所一再倡导和强调的。

   * 投资拉动经济留下不良后果  过度消费资源以及对于环境的压力大大增加,而国家也相应的出台了节能减排等宏观调控政策,要求行业要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应的投资需求增长会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这样的情况下,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大环境正在逐步完善当中。

  * 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疲态  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我国生产能力出现过剩,进而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在内需不足的压力下,近年来我国净出口逐年增加,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扩大,而在结售汇制下,必须相应地向社会投放人民币,这样就不可避免造成流动性过剩,使得货币调控的难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同时出口的增长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
  回首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总是有种力量在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推动着经济的进步。而毫无疑问,这种力量还将持续高涨。这种力量就是消费升级。中国即将步入历史上的第三个消费高峰,在中国的第三个消费高峰中,将会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
改革开放后三个消费高峰
▲ 中国的第一个消费高峰在1984年至1989年;
▲ 中国的第二个消费高峰在1992年至1997年,分别满足了居民对于生活必需品,从服装、自行车等到家电的需求;
▲ 中国的第三次消费高峰,将会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住房和汽车也是人们进一步关注的消费品。


  * GDP持续增长带动消费升级  我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预计从2006-2010年GDP增速将达到10.3%,继续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态势。由于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受宏观调控影响,固定投资增速将减缓;而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空间;因此国民消费被普遍认为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动力。我国GDP持续增长和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有望带动消费升级,从而刺激消费行业跨越式发展。

   * 人口红利因素将带动消费升级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年收入也逐步增加,为消费启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在8-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在9-10%。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城镇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将逐步增加。实际上,60年代和70年代生人,已经逐步显示出人口红利对消费升级的拉动。同时,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无疑将带来购买能力的提升,使得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成为消费浪潮的生力军。
  零售行业的增长在于社会消费的繁荣。我国社会消费从04年以来连续3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水平,07年1-10月累计增长达到16.1%,创下近几年新高。在CPI上升不影响居民长期消费支出,通胀长期放大消费增长的情况下,零售业将可随着消费趋势的提升,分享超额利润,行业整体受益。
消费高速增长往往是与CPI持续上升或高位运行相伴而生的,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变动趋势几乎亦步亦趋。CPI如果长期温和攀升也将支撑社会消费增速保持在高位。
2007年CPI各月涨幅
月份 1 2 3 4
涨幅% 2.2 2.7 3.2 3.0
月份 5 6 7 8
涨幅% 3.4 4.4 5.6 6.5
月份 9 10 11 12
涨幅% 6.2 6.5 6.9  
 
06-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月份 1 2 3 4
2007 7488 7014 6686 6673
2006 6642 6012 5797 5775
月份 5 6 7 8
2007 7158 7026 6998 7117
2006 6176 6058 6012 6077
月份 9 10 11 12
2007 6383 8263 8105  
2006 6556 6998 6822 7499

 

  * 零售行业具备利润截流功能 此次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产业上游竞争能力的提高,而是源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尽管零售业竞争对手诸多,但是此次价格提高具有全行业性质,在零售商控制销售渠道的情况下,零售企业可以把成本向消费者转嫁,而零售企业的盈利水平没有下降;

  * 零售商将参与分享商品供应商提价带来的超额利润 产业链上,零售商总体竞争能力是日益加强的,零售商向供应商获取通道收入是以销售额为基准的,销售收入的扩大也将增加来自供应商的利润;同时,企业人工费用、租金费用上涨慢于销售收入的增长。

  * 零售业正由弱势行业向强势行业转变 这预示今后行业发展的势头不能低估。一方面使零售业在产业链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使行业具备了成本转嫁能力;另一方面行业“类金融模式”使零售企业挤压上游利润,提高自身盈利能力,依靠供应商力量零售企业具有了更多的发展能量。零售业是诞生企业巨人的摇篮。 消费高速增长往往是与CPI持续上升或高位运行相伴而生的,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变动趋势几乎亦步亦趋。CPI如果长期温和攀升也将支撑社会消费增速保持在高位。   
  与1997年之前的通胀相比,当前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结构性通胀,目前CPI上涨属于温和性通货膨胀,仍处于可控范围内,对零售行业而言,温和通胀将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增长,而居民消费持续增长有利于提高商业企业的收入和盈利。按细分行业来看,物价的温和上涨对于百货行业最为有利。对于超市行业来说,影响中性,连锁专业店次之。


——百货业受益最大
  * 消费结构升级继续 在国内消费升级的影响下,百姓的消费行为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满足吃和穿的生存型消费需求阶段已经结束,逐步向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阶段过渡。体现消费升级的商品如金银珠宝、化妆品、品牌服装需求增长旺盛,而此类商品占到百货商品结构近80%,居民对此类商品需求旺盛直接带动百货门店的销售;

  * 超市、家电连锁对百货的冲击在减少  随着自身业态转型,百货店与超市经营的商品差异性越来越大,二者商品结构重叠度缩减到25%左右,今后重叠度越来越小,百货与超市相对独立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明显。百货家电产品销售曾经受家电连锁冲击而退出,但是家电销售有重新进入百货商场的趋势,因百货商场家电销售定位高端市场,与百货商场内其他品牌商品一样,能够接近高端消费群体。

  * 百货业外资进入的力度大大低于超市业  欧美国家进入中国的零售业态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真正的欧美百货巨头如美国的Sears、加拿大的Huddson&Bay、法国的Lafayette、英国的哈罗斯、Selfridges等都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亚洲最有实力的日本百货公司在中国试水,但发展速度缓慢。

——超市行业影响中性
  *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超市卖场以日用生活用品为主,而目前我国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休闲、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

  * 受外资冲击、面临激烈竞争 超市行业因为面临本土便利店与外资大卖场两头夹击,盈利能力将会下降,行业竞争激烈

——连锁品牌处于新兴业态 起步发展
  专业店多为厂家自建或加盟方式进行拓展,当前品牌厂商还没有达到完全自己搭建销售渠道的实力,对百货店销售渠道仍需倚靠;国外品牌代理商在对国内市场熟悉程度不够,即使像Dior这样的国际一线品牌仍以百货店作为自己先行的销售渠道;
©2008  第一商业网     www.topbiz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