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注册 会员权益

网络犯罪经济损失达2890亿 个人信息应受保护

时间:2012-12-24来源:东方网 作者:

    “如今个人信息严重泄露。上午接到电话,点名道姓说我网购中奖,免费获赠一套上千元化妆品,只需付200多元……”这是一名网友在网络上的一段留言。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不在少数。不仅是网络诈骗,商业企业机密的泄露、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恶语相向的网络暴力等等,让网络带给人们的便捷体验变了味。在过去一年里,网络犯罪使我国个人用户蒙受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90亿元,受害人数超过2.57亿,这组让人震惊的数字意味着,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亟须立法进行保护。也因此,人大常委会今天将审议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让广大网友充满期待。

    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报道过这么一则案例:广东省化州市一位镇干部去年底前往当地公安局网监大队,称有人在化州论坛网上发帖,说他不但“利用土葬敛财”,还是个“桃色书记”。不管他怎么解释,周围的人依然议论纷纷,令他苦不堪言。对此有人建议,找网站删掉这些帖子。在与论坛取得联系后,这名干部汇了5千元,之后帖子就删除了。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有关这名干部的负面新闻再次出现在论坛上,对此,论坛的答复是:5千元只管一个月,还想删就要再交钱。这位干部无奈又交了2千元,但他觉得不放心,于是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化州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发现,尽管这些负面新闻的发帖者使用不同的网名,但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其真实身份是化州论坛的创办者王智权。他通过一个软件在网上搜索有关化州的负面信息放到他的论坛上,自己又注册了几十个马甲,炒作一些领导干部的负面新闻,逼受害者出钱删帖。落网后,王智权供认自己通过匿名发帖、收费删帖,已经获利10万多元。

    虚假的身份信息背后,掩藏着很多违法犯罪的事实。除了敲诈勒索,部分人匿名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与公众生命、财产、生活有关系的网络谣言。

    比如,此前互联网上有消息称,一些新疆艾滋病人将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滴在凉菜和烧烤中,吃了这些东西,就会传染艾滋病。经过警方调查,这是河南一名网民凭空捏造的。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指出,网络犯罪链条较长,追查加害者更有难度,这是目前网络犯罪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实况】

    近年来网络犯罪行为明显增多,尤其是黑客和钓鱼网站的出现,让老百姓深恶痛绝。在百度上搜索“黑客”,可以得到6480万个结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黑客网站。那么,为什么如此众多的黑客网站能够存在呢?网络安全专家金飞透露,很多非法网站都是通过网上代办公司,网上办公完成备案的。

    【实况】

    今年的淘宝双十一促销日前两天,根据网络安全公司的监测显示,每天新增加钓鱼网站数量就有3万个左右。这些违法网站也是利用虚假信息,找代办公司办理内容虚假的备案,挂羊头卖狗肉,许多网络犯罪案件追根查源到了这里也就成了无头案。而网友如果不小心登陆这些钓鱼网站伪装称的银行或电子商务网站,银行帐号就可能被窃取,进而被盗取钱财。

    新华社、人民日报这几天持续分别就网络信息保护播发文章说,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刻不容缓。很早以前,国外就把互联网比作“信息高速公路”。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法律约束和驾驶员的道德自觉缺一不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同样如此。有学者指出,网络立法的首要意义,是为公民网络活动的合法权益提供维权依据,让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得到法律保障,同时,也可以为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

原标题: / 编辑:
◆第一商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摘自:本站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商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第一商业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20-38248250 传真 020-38248296
Copyright©2022  第一商业网版权所有     www.topbiz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