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大以后的这十年,是三亚飞速发展的十年。不但体现在不断崛起的高楼,和人们的吃穿住用的日常生活中,更准确更具体地体现在政府部门的数字里。现为大家梳理三亚十年来各部门各领域数字体现的大变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三亚这十年的发展成就。 2000年之前来三亚旅游的人,也许会遇到找不到超市、大型购物中心、集中的土特产购物市场等一系列问题,仅有的红旗街一条购物街实在满足不了人们的旅游购物需求。十年后,三亚国际购物中心、解放路步行街、三亚免税店、夏日百货、一方百货、天鸿商场、明珠广场、天成货仓、旺豪超市等多处购物中心,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更让很多游客因为购物慕名前来三亚。十多年时间,三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十几亿跃至近百亿,过去以旅游拉动商贸业消费的格局正悄然转变为商旅互动模式。 从“起步走”到“快步跑” 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似,三亚经济体制也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阵痛。2000年后,第一百货、第二百货、贸易公司等一些规模较大的国有商贸业企业悄然推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私营、个体、外资等规模较小的企业。用现任三亚市商务局副局长孙器东的话说,整个三亚商贸业可以用“小、散、乱”来概括,不仅规模不大,商品也不齐全,差不多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与此相对应的是,三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所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即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也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据统计,2002年三亚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12.4亿元,直到2005年,才突破20亿元关口。“2000年到2005年,三亚经济增长较为缓慢,之后基本是一年一个台阶。”孙器东说,至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达到86亿元,十年增长近80亿元。 “三亚目前对全省经济都有很大拉动作用。”孙器东介绍,近些年来,三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超25%的速度增长,2011年86亿元的成绩相当于海南南部7个市县的总和。据悉,海南省给三亚预计的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为28%,根据往年全省平均16%的增长幅度,这意味着三亚拉动全省经济达到12个点。“现在的基数较大,但增长幅度并没有减少。”孙器东说,从今年情况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百亿指日可待。 从“旅游拉动”到“商旅互动” 数据背后是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完善。2002年后,明珠商场、一方百货、夏日百货等陆续进入,不断完善三亚商业设施网点。据统计,2009年全市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38万平方米,人均为0.8平方米;至2012年,全市商业网点营业面积已达73万平方米,人均为2.2平方米。大型商场超市也在短短三年之内由10个增至19个。 “商场超市这些不断完善商业城市配套,不仅满足了消费需求,也让三亚城市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孙器东说,但对整个三亚商贸业来说,更具有转折意义的是2009年底免税店的开设。免税店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三亚旅游层次,也让三亚商贸业整体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如果说此前三亚经济模式是旅游拉动商贸业,现在可以说商旅互动。”孙器东说,现在有很多游客会因购物需求选择来三亚旅游,这是质的改变。此外,免税店也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
|
原标题: /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