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下,晋城市消费品市场持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持续保持在15%以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1亿元,同比增长18.5%。 一、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 1、城乡市场稳定增长。2010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城区零售额143.6亿元,占整个城镇市场份额的75.1%;乡村零售额12.8亿元,增长12.7%。从全年城乡市场情况看,城镇市场保持稳定增长,乡村市场呈现增速逐月加快的态势。 2、限额以上企业规模扩大,对消费市场拉动能力增强。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86.9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为4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促进晋城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3、基本生活消费品稳定增长。限额以上企业零售商品类值统计显示,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2.7亿元,同比增长3.4%;烟酒类零售额8058.1万元,增长6.7%;中西药实现零售额2031万元,增长19.0%。 4、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建筑及装潢材料、通讯器材、金银珠宝、文化用品、汽车、石油制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等大宗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分别实现零售额13.9亿元、0.2亿元、0.6亿元、0.5亿元、23.0亿元、28.7亿元和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4%、42.3%、36.0%、30.2%、25.6%、21.3%、17.0%。 5、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零售额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全市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104.3亿元,同比增长12.7%。绝对量、增长速度均创年内新高,并且增速呈逐步加快之势。 6、考核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91.1亿元,超年度目标(187亿元)4.1亿元。各县(市、区)均达到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城区完成99.9亿元,超年度目标0.2亿元;泽州县完成19.6亿元,超年度目标2.3亿元;高平市完成29.9亿元,超年度目标0.9亿元;阳城县完成21.6亿元,超年度目标0.6亿元;陵川县完成9.1亿元,超年度目标0.1亿元;沁水县完成11.0亿元,达到年度目标要求。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在全省排位提升。从全年全省排位情况看,晋城市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全省排位稳定前移,全年以18.5%的增长速度位列全省第3,比上年提升4位。 二、促进2011年消费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居民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购买能力,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拓展消费空间。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力度。有效地刺激和扩大农民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 2、完善社保制度,增强消费信心。当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用途包括投资和消费,而投资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消费。在传统的福利体制被打破,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限制了人们边际消费倾向的提升。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 3、开拓消费品市场,正确引导购买力的流向。目前晋城市的消费领域和消费市场过于狭窄,购买力流向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消费热点。因此对可能形成热点产品的消费市场,要增加产品供应,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深入掌握消费者需要的变化和购买力的流向,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引导。 4、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和谐消费环境。各相关部门应紧密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市场监管,主动出击,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环境、违法经营、哄抬物价、假冒伪劣商品等影响消费的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也为商家合理竞争搭建一个公平的舞台。 5、加速推进流通创新,培养市场竞争优势。当前消费品市场培育和流通创新工作成为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要大力改善消费品流通环境,建立现代化消费品营销体系,积极推动消费品领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代理制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消费品批发业、零售业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进一步增强商业企业肩负的经济循环、资源配置、信息导向、风险承担和满足消费需求等功能,以资本为纽带加快发展跨所有制,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特大型商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培育竞争优势,同国内外消费者、生产者建立更加广泛的服务贸易关系。 |
|
原标题: /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