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注册 会员权益

南海精神——中国精神交响乐中的昂扬乐章

时间:2022-04-27来源:荀振英 作者:荀振英

提纲:

一、南海精神,产生于我国渔民在南海千百年来的生存奋斗,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南海精神,产生于我国历代维护南海主权的不懈斗争,体现了团结统一、爱国主义的精神

三、南海精神,产生于我国军民保卫建设南海的英勇奋斗,体现了不怕牺牲、勇往无前的精神

四、弘扬南海精神,对于强化中国精神,推动国家统一,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南海及其岛屿,历来是中国的主权。上千年来,我国居住南海的先民,为了生存而发现、开发南海诸岛屿,付出了艰辛和牺牲,使南海及诸岛屿成为其家园。而在后来的岁月中,中国各代政府,更是在南海诸岛屿行使了管辖权,形成了中国主权。为了捍卫南海主权,政府和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不论是古代广大渔民在南海的斗风搏浪,还是各朝代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重大行动;不论是新中国为维护南海主权而进行的西沙海战、南沙海战及大型建设工程,还是各级党委、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组织的南海科研和资源开发,都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称为“南海精神”。

  “南海精神”具有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形成特色的标签,在特色中有着更加深刻、更加广泛、更加强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南海精神”,完全符合中央宣传的“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应该纳入中央推广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交响乐中高昂的乐章。

  广东省毗邻南海,承担着为捍卫南海主权,保卫建设南海的重要职责。广东省党政军民更为是为南海主权的捍卫、南海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具有。广东省也是“南海精神”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弘扬和光大“南海精神”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挖掘、弘扬“南海精神”,对于为维护国家统一,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价值。


  一、南海精神,产生于我国人民在南海千百年来的生存奋斗,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精神来源于社会实践,一种引起大众共鸣、产生深远影响的精神,更是离不开广大民众长久的带有时代特征烙印的社会实践。南海精神,就是千万人民奋斗浩瀚南海的孕育,千百年历史时代的沉淀。

  通过在南海岛屿和水下发现的大量的文物古迹以及后来的古籍文献记载,可以证明早在先秦时期,居住在南海的先民即开始在南海诸岛屿进行捕捞作业和生活。如1992年在南沙群岛最大的岛屿太平岛上发现秦汉米字压印纹硬陶片,表明上古时代中国人最早发现南沙群岛。考古学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和九礁等十一个岛屿和礁盘上发现南北朝的六耳罐,陶环及隋、唐、宋、元、明、清的陶瓷器。

  东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资源非常丰富,有鸟粪层( 磷酸矿)、各种鱼类、胶菜、海人草、珊瑚、玳瑁和海螺等。早在晋代,我国人民就开始在东沙群岛捕鱼和捞取珊瑚。晋朝渊的《 广州记》 中称东沙群岛为“珊瑚洲”,“珊瑚洲,在(东莞)县南五百里, 昔人于海中捕鱼,得珊瑚”。

  大量西沙南沙群岛考古文物也证明,世代中国人在此处定居、生产。在西沙群岛上,1920年挖掘出从南朝到明代的古钱、1974年挖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铜钱……发掘出的文物显示:中国海南岛渔民在西沙群岛上从事捕捉鱼类、海龟,捡海参、贝壳、海螺及割牡蛎等活动;在南沙群岛上,发现海南岛琼海县渔民约于1894年在太平、西月、中业、双子及南威等岛上挖水井、建小庙、种椰树;居住在南威岛上的文昌县渔民还修建了储存海味、干货和粮食的地窖。直到有些第三国争抢南沙主权前,南海诸岛仍保存有清代海南渔民的房屋、水井、椰子树等,一些为开发西、南沙群岛而死亡的中国渔民,还安葬在这些岛屿上。

  上述文献及文物显示,中国至迟于三国两晋时期就开始开发经营南海诸岛,至迟于唐宋时期就有渔民在南海诸岛居住并从事捕捞、种植活动,这比越南提出的开发“黄沙群岛”(即西沙群岛)、“长沙群岛”(即南沙群岛)的17世纪至少早了1400年。

  我国的先民,在古代从浅海向大洋深海延伸,远洋到西沙、南沙进行捕捞谋生。在古代,没有机械动力,没有现代的卫星导航,只有小吨位的木制帆船,靠着简易的海上罗盘,驶向南海深处。他们看不到沿岸,看不到岛屿,冒着随时葬身海底的危险。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仍然前行。在多年的海上经历中,他们熟悉了南海的季风洋流、岛礁浅滩、鱼群习性。在多年的海上航行实践中,他们发明了《更路簿》,一本简单的小册子,记载指示着南海岛礁的位置、距离、航行时间。就靠着这《更路簿》,他们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南海大洋,行走在南海的各个岛礁。《更路簿》是一代一代先民用生命换来的总结,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先民长期在南海诸岛屿谋生的见证。《更路簿》不仅保障了先民在南海的生息,更是为中国在南海诸岛屿的“发现”和“先占”提供了主权铁证。

  祖祖辈辈的南海谋生,海难、疾病,致使多少人把生命留在了南海。在琼海潭门镇,就有着很多的空坟,祭奠着海难丧生的亲人。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

  不仅是普通先民,而各朝代政府的组织行为,也体现了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明朝,郑和带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成为中华民族的壮举,更是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奋斗和崛起,从主观和客观上都对实现南海主权做出巨大贡献。船队每次下西洋,都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几百只船,超过万人,粮食、淡水、菜蔬、穿戴用度等一应物资,消耗惊人,海上补充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明朝各级政府和民众仍然是克服困难,保证了船队的供应。尽管当年的宝船吨位巨大,最大的旗舰船长44丈长(146.67米长)、宽18丈(50.94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一只铁锚就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但是在大海上,这样的船在狂风巨浪中仍然像片树叶。船队要经受海上恶劣气象、台风、翻船、偏离航向、触礁、搁浅以及瘟疫疾病等危险。很多士兵和船工不是死于瘟疫疾病,就是死于武装冲突。由于沿途各国的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还要面对个别不友好国家的怠慢,甚至海盗的骚扰和袭击。在锡兰山,与亚烈苦奈儿国王的战斗,后又和苏干刺的作战,船队的很多士兵战死在沙场。但是,郑和不惧艰险,仍然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与万里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先人精神的体现。而其中很多的兵士、船工,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正是他们的汗水、鲜血和生命成就了壮举。

  不论是无数不知名的普通先人的捕捞谋生,还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笔的郑和下西洋,都是在南海的风起云涌中形成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南海精神。

  王恒杰,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历史学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在长期的边疆考古中,王恒杰逐渐形成了"环南海文化圈"的理论,这一理论对研究中国的领土、疆域与中西交通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属于这个文化圈的82万平方公里的南沙考古却一直是个空白。特别是许多国家后来还觊觎我南海岛礁,染指南海的资源。面对这样的情况,有着民族大义的王恒杰,写好了遗书,只身去了海南的琼海县,登上了一艘渔船,向烟波浩渺的南沙驶去。不到80吨的机动船就像一叶扁舟,在风浪中颠簸前行。晕船、呕吐,缺少淡水,王恒杰硬挺着整整航行了7天7夜才到了南沙。

  在南沙太平岛面前,王恒杰执意要上岛考察。而那时岛上驻军是仍然和大陆对立的的国民党军队,当王恒杰的渔船出现在岛前时,岛上军人立即开枪示警!如果硬要上岛,被岛上士兵打死是分分钟钟的事。面对危险王恒杰对渔民们说:“我来这里之前,己做好后事安排,万一有个好歹,同大家无关。太平岛考古是我此行的主要目标,我自己游也要游上太平岛。”渔民们被王恒杰的勇敢和倔强深深地感动了,一个叫陈泽波的小伙子主动提出,用小舢板送王教授上岛。王恒杰挺立在小机动舢板的船头,一手举着红十字旗,海风吹动着他手中的旗帜和另一只空空的袖管,俨然是一尊坚毅刚强的神像,是一面标志着胜利的旗帜,他身后的小陈面无惧色地驾驶着小船,向太平岛驶去。王恒杰不顾性命的坚持,感动了岛上驻军,他终于登上了太平岛。经过细致的考察,王恒杰在岛上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考察结果。

  王恒杰不顾花甲之年、独臂残疾,自费七赴西沙,两到南沙,进行考古调查,以不可辩驳的实证,揭示了南海自古以来即为中国的领域,并把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最早关联时间推早了1000多年。王恒杰被称为南沙考古第一人,被我中国海军授予"南沙卫士"的光荣称号。1996年,中国海军破例第一次为一位不是军人的“军人”举行了隆重的海葬。王恒杰,把自己的身躯和灵魂安葬在祖国南沙蓝色上国土上。


  二、南海精神,产生于我国历代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不懈斗争,体现了统一意志、爱国主义的精神

  在南海的发展中,各朝代政府对南海诸岛屿积极行使了管辖权,努力维护国家主权。为此,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甚至与非法侵扰我岛屿及周围海域的东西方列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所体现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

  明朝海军指挥佥事“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逻南海,确立明政府对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上万人马,上百艘巨舰,横越南海广大海域,出使西洋各国,远达西亚和东非。《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在航海图上已经标识出了当时我国南海的主要岛屿,首次在南海宣示主权。

  在古代中国人海权思想还不清晰的时候,第一次鸦片战争震醒了中国人民的海权意识,张謇就是当时一位杰出的提出海权的有识之士。张謇在光绪三十年(1904)及其次年通过创办渔业公司开展宣示海权、保卫海权的爱国行动。

  张謇大力宣传:如果我们放弃了海权,就跟放弃了土地一样。而欧美国家则将海洋和大陆看得同样重要。关于如何确定海权,张謇提出:“海权界以领海界为限,领海界以向来渔业所至为限”,“海权、渔界相为表里,海权在国,渔界在民。不明渔界,不足定海权,不伸海权,不足保渔界,互相维系,各国皆然”。用一句话概况,就是“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历史上中国的渔民捕鱼到达的地方,那里就应该是中国拥有海权的地方。

  张謇为海权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在《为创办渔业公司事咨呈商部》的公文中提出了中国南海主权的证据:“英国海军官图局册载,中国琼州岛渔艇每年常离岛七八百里收采海参,剥玳瑁,晒鱼翅,西历三月进至爪哇。又觅出礁林康岛、树岛、蒲拉他士岛各条下,皆云恒有中国渔人在此掘井、避风、围鱼。”结论是“南海全境皆中国渔界。”

  张謇认识到捕鱼权对维护国家海权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护渔权,张海权"的系列渔业思想,并难能可贵地付诸了实践,展现了坚定的以捕鱼权捍卫国家海权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是我国渔业近代化的第一人,

  晚清之际,东沙群岛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及军事上的战略枢纽地位,引起了日本对东沙群岛的觊觎。先是日本商人西泽吉次以个人名义上岛掠夺鸟粪资源,进而以政府、军队和商人相结合入侵东沙群岛。他们枪击驱赶我渔民,拆毁岛上神庙,掘开岛上中国人坟墓百余座,焚毁骸骨,毁灭华人生活的证据,将东沙群岛宣布为无主地,进行命名占领。 

  面对日本的入侵,清政府积极进行斗争。在日本商人个人掠夺东沙资源时,两江总督端方通过申报消息首先发现情况,并从翻译自英国《新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找到东沙群岛为中国的记载,立刻上报两广总督张人俊。张人俊即派官员到东沙岛勘察,并树立纪念碑,作为主权标志。

  在日本掠夺东沙资源成为政府行为时,总督张人骏奋起捍卫南海主权,两次派兵舰到东沙岛调查情况,并向日本驻广东领事进行交涉。在日方毁掉岛上神庙和中国人坟墓证据、拒不承认中国主权的不利情况下,张人骏想尽办法,组织广泛搜集群岛属于中国的历史文献和图籍等证据。最终找到早先出版的《海国闻见录》《国图柔远记》,以及中国和英国出版的一些地图,以这些资料中关于此岛属广东管辖的证据,向日方据理力争,并巧妙地利用了在广州发生的日本军火走私案形成对日压力。最终,日本领事在确凿证据面前哑口无言,只好承认东沙岛为中国固有领土,撤出侵占该岛的日本人,赔偿中国渔民的损失,向清政府补纳税款,将东沙岛归还中国。这一年,广海号军舰鸣礼炮21响,东沙岛上升旗代表中国的龙旗。并以国际通用的经纬度标明东沙群岛。

  为了断绝日本和其他西方列强对东沙群岛和南海其它诸岛的贪念,张人俊派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前往东、西沙群岛巡视勘察。在清朝积贫积弱的情况下,李准不畏困难,想尽办法,组织包括木壳船在内的三艘小炮舰,在缺水少食的艰苦情况下巡视西沙群岛。同时,张人俊饬海院总办刘冠雄,在该岛东沙岛设立旗台,派水师驻守。以后,清政府在东沙岛设立了“管理东沙岛委员会”,负责管理东沙岛事务。每月由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派广海兵船载运粮食赴岛,以应驻岛人员之需用。

  晚清之际,国运颓败。但以两江总督端方、两广总督张人骏以及其他官员为代表的清朝官员,为了捍卫国家主权,与日本政府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最终使日本政府不得不承认东沙群岛属于中国的事实。他们在强敌面前表现了坚定的国家统一意志和民族精神。

  在民国政府成立后,成立了“筹办西沙岛办事处”。1921年3月,以孙中山为首的民国政府决定将西沙群岛划归广东崖县管辖。后宣布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为海军军事区域,于1933年召集参谋本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蒙藏委员会成立了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审定了南海各岛屿的华英文名字,详细地明确了南海132个岛屿的名称,出版了国民政府时期第一本《中国南海各岛屿图》,详细明确各岛屿位置名称,对维护西沙、南沙主权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南海诸岛屿。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决定接收南海诸岛屿。由“太平”号、“中业”号、“中建”号、“永兴”号军舰组成“前进”舰队,由林遵担任舰队指挥官,带领舰队前往接收南海西沙、南沙群岛。

  当时,不仅面对法国侵占南沙岛屿和菲律宾对南沙觊觎的压力,更是缺乏南海特别是南沙海域的资料。该海域被定为“危险地带”,海上没有任何灯塔或航标,还时不时漂浮着二战时期遗留下的水雷。海上气象恶劣,气象预报不准,更缺乏避风锚地。舰队指挥官林遵想办法,找了40余名渔民上舰引航。在进入南海后,遇到大风,海面巨浪汹涌,舰艇摇摆30多度,机械故障,不得不返航。在两次被打回的情况下,林遵不畏艰险,坚持再出航,终于到达西沙,并于1946年12月12日到达南沙群岛。在南沙群岛的太平岛立碑升旗,为收复失地,维护国家完整统一做出历史性贡献。

  担任内政部专员一同前往的西北大学地理教授郑资约,利用接收机会,进行岛屿测量,整理南海资料,绘制南海地图,并通过政府核准颁布。而后又出版了《南海诸岛地理志略》,详述了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国疆石碑照片。为捍卫南海主权做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一步重申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屿的主权,并得到世界多个国家的认可。

  1974年,南越派出何文锷舰队北上,占领西沙甘泉岛和金银岛,打死打伤中国渔民和民兵多人,攻击中国巡逻舰艇。1月19日,在永乐环礁巡逻的4艘中国小型舰艇与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船对抗周旋多时,最后越军开炮、海战爆发。激战关头中国2艘支援舰赶来参战。“1.19”西沙海战,是我军小艇打大舰的英勇战例。海战击沉南越护卫舰1艘,击伤南越驱逐舰3艘,其后越舰逃跑。接着,我军开展夺岛之战 ,一举解决了1956年起南越对西沙岛屿的侵占。西沙海战两天的战斗中,中国军队总共毙伤南越官兵100余人,俘敌48人。

  1988年3月13日,中国海军奉命组织舰船和人员在南沙群岛的赤瓜礁等岛礁进行考查。14日,越军海军604、605号运输船和505号登陆舰悍然窜到赤瓜礁海区进行挑衅活动,并派出43名海军人员强行登上赤瓜礁。越军无视中国考察人员的警告,首先使用冲锋枪向中国岛上人员开火,打伤中国考察人员。接着,越南海军舰船又向停泊在赤瓜礁附近海区的中国海军舰船开枪。中国海军考察舰船的人员,为捍卫祖国领海、领土主权,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击沉越南海军604号运输船,击伤605号运输船和重创505号登陆舰。

  中国历代政府,不论他们是哪个时代的产物,也不论当时代表的是哪个阶级,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意志,与外国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期间出现的很多志士仁人,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都是不怕艰难困苦,不顾个人安危,竭尽全力履行职责,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爱国主义,是“南海精神”之魂,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孕育出的中华民族之魂。


  三、南海精神,产生于我国军民保卫建设南海的英勇奋斗,体现了不怕牺牲、勇往无前的精神

  在南海的历史上,为了保卫家园,捍卫主权,广大军民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剧目,也孕育了“南海精神”。积极进取、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南海精神”重要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中越双方海战军力对比悬殊,南越四艘军舰总排水量达到5983吨,中方参战的4艘军舰加起来的排水量才1700吨,还抵不上南越的一艘大舰,即使把后面才赶来战场的281、282号猎潜艇算上,6艘舰艇总排水量才为2530吨,还不到敌军的一半。即便是这样,中国海军官兵表现了极大的英雄气概,敢打敢胜,硬冲上去接敌开炮。

  在海战中,我舰发挥小口径炮优势,近战攻击,甚至冲到与敌舰只有几十米的距离。在敌舰的炮火中,战士们不顾弹片横飞,甚至端起班用机枪扫射,向敌舰扔手榴弹。有的战士负了伤,顾不上包扎,仍然坚持战斗。当其中的389号扫雷舰中弹起火后,官兵们任然不顾个人死活,不断打击敌舰。在本舰伤势严重的情况下,官兵们一直坚守岗位,直到将舰冲向沙滩,才降下军旗,集体离舰。在回到军港后的官兵,尽管有的头上还缠着绷带,但是脸上却是挂着胜利的喜悦。他们为能参加保卫南海的战斗而兴奋,为自己的小艇打败大舰而自豪。

  在1988年的海战前夕,我军官兵和考察人员在南沙赤瓜礁考察时,越南海军派部队冲上赤瓜礁,在几十米的距离上端着枪威胁我方。我军官兵和考察人员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没有一个退缩,挺胸昂头,正义凌然捍卫我国主权。当越军首先开枪,致使我方人员负伤后,我军官兵不顾生死,立即开枪还击。同时,舰艇也开炮迎击敌舰,最终取得了南沙海战的胜利,捍卫了南海主权。

  几十年来,我国组织实施了巨大的西沙、南沙工程建设。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我军官兵和地方参建人员表现了顽强的奋斗精神。

  在南海岛礁施工中,成千上万吨的建筑材料全部都要靠舰船运输。而西沙群岛冬季的狂风就是横在祖国大陆和南沙之间的“封锁线”。大型登陆舰是专门运载装备及建筑材料的运输船,但在浩瀚的大海中仿佛只是汪洋中的一片树叶,时而跃上浪潮的波峰,时而跌入波涛的谷底,船只摇摆度达30多度,也就是左右达70多度,桌子上放不住任何物品,指挥员和操船官兵只能用绳子把自己固定起来工作。登陆舰的前大门重达几十吨,让人不敢相信的是,“封锁线”上的巨浪竟能把这样的巨型大门也撕开!一条千吨级的货船,在惊涛骇浪中突破这道“封锁线”的时候,没想到被海浪撕扯的大舱进水!

  在南沙一个小礁施工过程中,遇到了12级以上的台风。强台风正面袭击的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6条舰船和6条渔船在该礁的泻湖中抗击这场强台风。舰船下双锚,开双机顶风,一个接一个的巨浪冲到船上,船舷外什么也看不见。几千吨的舰船在大海的手上不过是一个小玩具。而用竹木搭建的工棚更是被台风肆虐,狂风不断的一个星期里,强风疯狂地掀起湍急的潮流拍打冲击着工棚的木板,百米外的滔天巨浪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工棚犹如一片叶子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在建筑材料从大船驳向小船,再从小船驳到礁上的过程中,面对涌浪,官兵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有一个战士还由于风浪大牺牲了,把生命铸在了南沙的礁堡中。

  为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必须使用淡水,而南沙淡水供应本来就十分困难,补给船又被狂风阻拦在西沙群岛以北无法南下。施工人员每三天供应一桶水。四五十度的高温,每天只能用毛巾擦身。工作服已经被海水和汗水浸透,板结成硬硬的像一块帆布,下班就扔在一边,白天又套上干活。每天不烧开水,只煮两次粥,开几个咸菜罐头。那时吃一种酸辣菜罐头,开始吃还新鲜,可后来一闻到就想吐。维生素缺乏,人的口腔溃烂。尽管如此,官兵们苦中有乐,还在讲述着幽默的故事,脸上挂着的是坚定和自信。他们感到能为南海的海防添砖加瓦,再苦再累也值得,不枉此一生。

  施工中,上礁的钢沉箱箱内设计填压铁块,但是在安放沉箱时压铁还没有运到。如果箱内是空的,投放下去在海浪的冲击下不安全。为了既抢时间,又保证沉箱的稳定安全,部队决定先在箱内填碎石块。干部、战士齐上阵,用肩背,用手端,一铲一铲,一袋一袋,硬是将90多立方、160多吨的碎石填进了三个沉箱,保证沉箱的安放安全。等压铁运到后,大家又要把沉箱中的碎石清出来,再把压铁放进去。沉箱顶部只有4个直径80公分的孔,南沙毒辣辣的太阳暴晒,箱内密不透风,温度高达50多度,人钻进箱内干活,把碎石扒进小筐,再一筐一筐举起从小孔传出。人在里面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头昏眼花,二三十分钟就要就得换班,不然就会晕倒。清空了碎石,还要把270吨的铁块再填进去,施工作业人员个个手上都被尖利的碎石和压铁的毛边割出一道道口子,有的伤口甚至能见到骨头。但是,官兵们精神是振奋的,情感是豪迈的,因为他们心中装着祖国,他们捍卫的是南海的主权。

  西沙、南沙的工程建设官兵和民工,就是这样不怕艰苦,不断奋战,终于完成了建设任务,不仅当年抢建了高脚屋,实现了我国的军事存在,宣示了我国的南海主权,而且后来不断建设,形成了坚强的永备工事,保证了南沙的安全。

  在西南沙建设中,各级政府、广大渔民和民工积极参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89年开始,每次建礁都征用海南潭门镇的渔船。南沙岛礁没有码头,所有工程材料都需要从货船驳到渔船上,再从渔船用载重只有几百公斤的小艇趁潮水运到礁盘上。这些任务都交给了潭门渔民,他们是礁岛建设不可或缺的坚强运输队。

  就如前面所述,海南潭门镇的渔民,最熟悉南沙,只要告诉他们地点,他们就会拿着一个百货商店买来的指南针,凭着一张祖传的《更路簿》准时到达;他们最能吃苦,一条几十吨的渔船,装上几吨淡水就能在海上生活几个月;他们最熟悉水性,几米深的水下作业,他们不需要带氧气瓶就能干活;他们胆子最大,狂风暴雨挡不住他们跨越大洋。

  琼州265船的船长王书茂是其中优秀的代表。王书茂祖孙三代都在船上,王书茂的父亲是船老大,负责船只航行和船只安全,王书茂是船长,分配船员工作,带领船员执行任务。王书茂的儿子是主要劳动力,还有十几个船员。据当年时任南沙工程指挥员的李新建大校讲,当时就是指派王书茂为渔船队长,承担了南沙工程驳运建设物资等多项任务。所租用的船只均划归王书茂指挥,在多次任务中,王书茂带领船队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为南沙的建设付出了心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4年在南沙施工现场,王书茂提出了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书茂因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光荣事迹,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百名杰出代表中的一员,走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领奖。在人民大会堂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亲自为他戴上七一勋章。

  南海,不仅养育了南海的人民,更是孕育了南海精神。为了保卫南海,建设南海,涌现出众多的英模人物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这些大事件,这些人物和故事,充分体现了积极进取、不畏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其内核是爱国主义,是一种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四、弘扬南海精神,对于强化中国精神,推动国家统一,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南海精神,是南海特殊区域和长期历史形成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弘扬南海精神,对于强化中国精神,推动国家统一,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民族精神既是我们走过历史的高度浓缩,也是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的发展,本质和核心是文化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强盛,根本的是文化的强盛。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当前,我们就是要深入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跨越时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伟大的文化土壤孕育着伟大的思想理论。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的历史,产生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不断创新的思想文化。

  由于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时代久远,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代,在核心文化和本质基因归一的情况下,各区域、各时代的文化自然会打上区域和时代的特色符号。中华文化也正是由于不同区域、不同时代而又具有主旋律的特点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被各个区域、各个时代的民众所接受,所传承。

  南海精神,就是在南海这个辽阔的、具有极其明显特征的区域,经过千百年来的孕育而形成的文化。也正是由于浩瀚无际的南海、千百年的历史、艰险无比的风浪、真枪实弹的战争和宏大而艰辛的海防工程,才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南海精神,才能够达到和积淀中华儿女更深层的精神追求,才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有资格汇聚到中华民族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近代社会以来,特别是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外敌入侵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遭遇磨难,导致传承逐渐弱化,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明发展中处于缺失。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我们的优秀文化遭到干扰,人们出现文化迷茫,影响了国民价值的取向。因此,弘扬中国精神,任重道远;弘扬中国精神,需要将有血有肉的具有区域特点的文化发扬光大。南海精神,无疑是中华文化交响乐中昂扬的乐章,不断弘扬,将会使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更强,更美,更能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增强民众的精神力量,提高民众的文明素质。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祖国的浓厚感情,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统一发展的坚强的民族意志。

  当前,我们中华民族还面临着国家统一的重任。台湾回归,是我们中华民族魂牵梦绕的历史使命;南海诸岛屿,大部分仍被他国侵占;疆独、藏独,还在煽动民族分裂,肆意破坏国家的统一。中国周边安全问题,是我们时刻不能放松的重大国家战略思考。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任重道远,都需要我们中华儿女时时刻刻把国家民族的统一装在心中,不断为之奋斗。都需要在国民中不断强化团结统一的意志、爱国主义的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一代一代中华儿女骨髓中最强的基因。

  南海先民和近代人民为南海奋斗的精神核心,就是国家统一、主权维护,就是爱国主义。弘扬南海精神,是我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实现统一的精神和意志准备。

  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在翻天覆地的社会革命中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必须的精神动力。不论是生活艰难困苦,还是环境安逸优越,不论是国家大事的实现,还是个人价值的体现,都需要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专注和不断拼搏的精神,都需要摒弃“娇骄”二气的社会不良思想和作风,形成阳刚之气的民风。

  南海风浪的摔打,形成南海人民刚毅的性格。千百年来发展奋斗的可歌可泣、震撼感人的南海故事,体现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成为激发民族奋斗的强大动力,是我们一代一代发展重要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根本。

  我们要弘扬南海精神,唱响中国精神的主旋律,首先就需要认真研究、挖掘南海精神的核心内涵、本质基因、区域特点,形成的历史因素,当今的时代价值。辩证揭示与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精辟阐述其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治国理政等基础、根基、血脉、源泉作用和不可或缺的滋养和启迪意义,阐述其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作用和认同功能。

  我们要弘扬南海精神,就要鼓励宣传理论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研究和提出推进的原则和目标任务,突出强调推动南海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深入挖掘阐发其文化精髓,研究如何在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和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中,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形成富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我们要弘扬南海精神,就要鼓励广大作家、文艺工作者用南海精神的精髓滋养文艺创作,创作生产更多高扬中国精神、反映时代气象、体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南海故事、南海人物。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把历史精神告诉人们,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家情怀。从而使中华文脉能够赓续传承,弘扬光大,

  弘扬南海精神,就要从中央到地方共同努力去宣传和发动。从中央层面,建议申请将南海精神列入中央第二批中国精神谱系名单。从各级党政层面,就要利用各种平台、载体和机会,大力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共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南海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强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引擎。宣传弘扬南海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注:文章参考了有关南海的资料和文章。


  荀振英:原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干部处长,海军大校;转业后历任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书记,广百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广州商业总会会长。著有《军队干部管理学》《企业生命之源》、主编《广百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等书籍,曾担任中国社科院管理学院校外导师,到大学和企业讲授企业社会责任课。曾荣获广州市劳动模范、广东省五一奖章、广东省抗灾救灾先进人物等殊荣。



原标题: / 编辑:
◆第一商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摘自:本站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商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第一商业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20-38248250 传真 020-38248296
Copyright©2023  第一商业网版权所有     www.topbiz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