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注册 会员权益

如何成为“地摊王”?

时间:2020-06-11来源:创业最前线 作者:尹太白

   1


   “吃不了苦的人别去摆摊”


   卖炸串的小摊贩杨文山和他的妻子已经连续一个多星期都在凌晨四点后入睡了,不是不想睡,也不是迫于生计愁得睡不着,而是生意过于火爆,以至于凌晨三点仍然还有意犹未尽的食客催他再上一箱啤酒。


   啤酒当然是不可能再上了,一箱啤酒过后,杨文山至少要等到凌晨四点才能收摊,回到家以后匆匆整理完炊具和配料,躺下睡不了一会,就要赶在六点前去农贸市场采购新鲜的食材,这意味着从傍晚五点到凌晨五点,他和妻子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如果再加上穿串的时间,两人的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


   接连数天的高强度工作,已经让52岁的他察觉到了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前一阵子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作息时间和工作强度都遭到了医生的强烈反对。”


   从医院回来,杨文山给自己定了一个最晚到凌晨三点的营业时间,每天凌晨两点半,杨文山都要好言相劝十几分钟才能“赶”走最后一批食客。为此,他已经找到一套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食客行之有效的说辞:身体重要、家人在等待,别让父母担心。


   城市解封之后,杨文山及他周围的小摊渐渐火爆起来,这还只是一个缩影——伴随总理点赞、巨头进场,一场全民摆摊的浪潮正在涌起。


   行动派早早选好了位置,并且购置了摆地摊的必需品和货物,没有条件摆摊的则身体力行,时不时到小摊前溜达溜达,或撸串,或砍砍价,或感受下来之不易的烟火气。


   这些步行街和夜市显现出了久违的热闹,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的场面让杨文山喜上眉梢,“这个月又能多挣点了。”


   杨文山挣得确实不少,在旺季,他的月收入能达到三万甚至更多。卖炸串有较为明显的淡旺季之分,而即便是在淡季,他也有近两万的收入。在三线城市的夜市摆摊,挣的钱甚至超过了北上广大部分互联网从业者的月收入。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农贸市场采购完新鲜食材,杨文山要抓紧时间休息,洗去一夜的乏顿。等再一睁眼,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匆匆扒上两口饭,他就得和妻子开始穿串了。


   穿串是件技术活,又快又好地穿完,杨文山还能在出摊前找些时间刷刷快手——这也是他一天之中为数不多能自己掌控的时间。


   “现在网上有很多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的人,他们到处都在宣传摆地摊有多赚钱,一晚能赚几百,甚至好几千,让人听起来像是找到了发财之道,”杨文山对「创业最前线」说,“事实上,摆地摊赚得是辛苦钱,每天一睁眼就要盘算生意,吃不了苦的人就别来凑热闹了。”


   2


   “把摆地摊当成创业”


   摆地摊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创业。


   这是一个流动性和收入波动都很大的工作,同行不同利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夜市上摆了五年摊,杨文山旁边的摊位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人日入上千元,也有人一天的销售额只有十几块钱,“同样的买卖,别人赚钱,你做就赔钱,在摆摊之前不要想着赚多少钱,而是要计算好能承受赔掉多少钱。”


   摆地摊也需要考察地理位置、熟悉附近的用户画像,并对自己所售商品的受众群体了然于胸。


   在地铁口附近摆摊的90后小饰品摊贩于飞就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在他看来,地铁口实际上是一条帮助商品连接流量的纽带。


   人流量的大小,决定了销售额的多少,人流量的时间分布,决定了什么时候出摊,而人流量的年龄比例,则决定了适合卖什么产品。


   除此之外,还要观察附近是否有销售同类商品的地摊,如果有,那么就要看自己的产品是否有优势,如果没有优势,就果断换地。


   刚开始摆地摊时,于飞就忽视了地理位置,他把地摊摆到了几个小区附近,虽然人流量巨大,但销售额奇差,直到后来他才想明白,地摊附近大多是以中老年人为主,而他销售的商品适合学生群体,“不考虑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只顾自嗨,亏损也就无可避免了。”


   实际上,摆地摊和创业的道理很类似,虽然地摊的规模很小,但仍需要严控成本,并尽快实现盈利,“摆地摊和打工不一样,打工只需要关注自己那一块,而摆摊需要有全局意识,懂得把控整个流程。”


   所谓的全局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点,一是供应链管理,也就是在哪里能找到便宜且稳定可靠的货源,二是面对同类竞争时,如何建立并拓宽护城河,“摆地摊并不是毫无技术含量,要把摆地摊当成创业,缺少敬畏心的人是摆不成地摊的。”


   杨文山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摆地摊是一项十分系统且高强度的工作,虽然他并不会像年轻人一样思考如何摆地摊,但却误打误撞地搞起了私域流量。


   起初有人要加杨文山的微信,只是为了问他有没有出摊、在哪摆摊,后来加他微信的人一多,杨文山索性让儿子帮他建了个微信群,群里四百多人全是老熟客。


   每天下午五点多出摊时,他只要在微信群里一吆喝,来买炸串的人便络绎不绝,线上下单的人也不少,忙不过来时,杨文山就把儿子叫来,让儿子和妻子轮流去附近的小区送炸串。


   这个靠着口碑一点一点做起来的炸串摊,支撑起了杨文山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和两个儿子的学费。而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杨文山一样的地摊主,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换来了生活的热切回报。


   3


   地摊经济的“红与黑”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就业市场惨淡——847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安置,还有千万级的农民工需要谋生。


   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宣布: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等列为今年“创文”考核内容。


   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个节点陆续进场,阿里巴巴、京东、苏宁、腾讯等都纷纷加入战局,地摊经济也得到了新一轮推动。


   5月29日,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平台上线了数字化夜市地摊进货专区,并发布了“地摊经济”帮扶计划,包括厂货直达地摊商、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服务等。


   京东的“星星之火”计划联动了近1万家品牌厂商、4000多家联合仓,为线下零售商家提供价值超过500亿的品质货源,并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来保证供货。


   同时向线下零售商家提供支持的还有腾讯。利用微信支付和平台,腾讯发布了“全国小店烟火计划”,为商家提供小程序店铺模板等数字化工具,以及20万和100万保额的收款安全保障等。


   苏宁的“夜逛合伙人”计划也在此时推出,并将开放全国家乐福、苏宁小店门店1万个冷柜仓储服务给夜市摊主,还提供了20亿夜市启动资金的低息扶持计划等。


   政策推动,巨头入场,地摊经济俨然成为了继电商直播后的又一大风口。


   根据支付宝最新数据,在地摊经济放开以后,目前平均每天有十几万人开通支付宝收钱码做生意。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事实证明,地摊经济具有经营门槛低、投资低、商品成本低的“三低”优势,能迅速形成供给带动消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地摊经济吸纳了庞大的就业人口,为消费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服务,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忽略规章制度,地摊经济一直以来面临的监管难题也不会就此消失。


   地摊经济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同城市的定位有所差异,各城市的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后续合理的治理和规范更为重要,就目前而言,地摊经济仍然存在着阻塞交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


   短期来看,地摊经济正承担着某种“社会润滑剂”的功能,长期来看,地摊经济更多是作为零售行业的补充业态。


   通过地摊经济的火爆,线下流量的爆发力也得以体现,相较线上流量在多年快速发展后增速趋缓,或许未来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将成为守住存量市场、开辟增量市场的制胜法宝。


原标题:如何成为“地摊王”? / 编辑:丽仪
◆第一商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摘自:本站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商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第一商业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20-38248250 传真 020-38248296
Copyright©2024  第一商业网版权所有     www.topbiz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