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注册 会员权益

书店的用户与产品如何定位?

时间:2019-09-17来源: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 作者:刘言飞语

  周末来重庆和成都参加出版社跟书店合作的活动,结合我之前出版书籍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下关于书店用户和产品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1 关于书的消费市场


  去年实体书的市场是 894 亿,比起 2017 年增长 11%,增速不低。但是实体书市场发展不代表实体书店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电商。


  在电商平台,图书一直是“流量型”产品,从亚马逊到京东天猫,莫不如此。流量型产品指的是,靠这种低价普适的商品吸引用户,带动其他的品类消费。


  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电商平台就会尽可能对图书压价,毫不在意书是不是能赚钱。身边不少朋友都已经习惯了各种购物节的时候半价入手一大堆书,这些书的确都是亏本在卖的。


  另外,电商平台已经变成了图书售卖的核心渠道,有充分的议价权。电商平台从出版社拿书,价格甚至会低于传统书店,比如能到六折的程度。然后再对图书压价,四五折是很常见的。对书店来说,七折卖都可能亏钱,所以价格上毫无竞争力。


  顺嘴提一句,现在书籍定价水涨船高,跟电商平台的压价不无关系。自由市场里,价格一定会趋于合理。过去 30 块钱买到的书(定价也是 30),现在仍然大都是 30 块钱到手(但定价可能是 60)。


  2 关于用户消费心理和行为


  用户在图书方面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比价。


  虽说看似书店跟奶茶店、咖啡店、服装店同属实体消费品的店铺,但是书店售卖的商品是标品,而且是全国一致的标品。另外,消费场景和使用场景也是割裂的,没人会买完书立马就要看完。


  这两者会导致同样的结果。重庆最大书店之一精典书店的老板告诉我,到他们书店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都是翻了半天,觉得某一本书真的不错,掏出手机,顺手就在淘宝/京东下单了。


  因为在哪买都是同样的商品;以及不着急现在就阅读。


  类比奶茶店,差别在于,不同奶茶店的口味是有很大差异的,可以有品牌价值;消费者买奶茶是即时的需求,要马上使用。书则是标品,在书店买,没太大竞争力。


  第二,低频。


  国人普遍没有爱读书的习惯,再加上人人都有手机,有碎片化阅读的各种产品,就更没有耐心读书了。不少人哪怕想要读书,也是从某些“拆书”类的知识付费产品中去获得核心思想,而不会自己买书读。


  另外,实体书店的用户通常都是中产(一二线城市的大型书店基本都面向白领、中产人群),哪怕他们有读书的习惯,也往往都是低频消费,都是半个月甚至一个月读一本书。同样类比奶茶店,频次之低可想而知。


  对于不少互联网从业者或习惯了电子阅读的用户来说,实体书很不方便。连网购都不会,更不用说在实体店买书了。像我自己几次到实体书店,都是到咖啡馆休息,或者观察下书店的展位,了解下畅销书行情。要说最后一次买书,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3 关于商业模式


  成本


  从成本看,最大头的可能是装修。


  实体书店无法在价格上跟电商平台竞争,为了保住人流量,就会在“装修”上下功夫。各种书店不惜花巨资建造,做得十分高端精致。


  不少书店都是主动力求变成“网红书店”,这种书店会吸引许多网红来拍照。书店不指望她们买书,而是希望她们在小红书或者抖音传播,这样能吸引更多人来逛书店。


  精典书店的老板告诉我他的装修费,还是让我很吃惊的。光靠卖书的话,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回本。


  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实体书店在商场里都是有不小的议价权的,所以对书店来说,店租成本并不高。甚至很多商场会主动降租金、免租金、给各种优惠,来吸引书店入驻。因为逛书店虽说对书店的商业价值不大,但人流量能提升商场整体获客;另外有的商场也需要有高逼格的文化品牌镇场。


  收入


  考虑到刚刚说的,高昂的装修费、和极低的实体书消费转化,绝大多数书店只靠卖书的商业模式,是一定亏钱的。


  刚刚说了,书店拿到出版社的价格本就不低,不打折又卖不出去,所以一本书上,能赚 10 块钱就已经是不少了。设想下这种实体书店,一天假如能卖 100 本书,也就只有 1000 的收入,自然是巨亏的。


  因此书店也不得不力求转型,跟电商平台学习怎么做“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模式。


  书店的目标群体是中产,又有良好的线下场地。就天然延伸出了一些消费模式。


  咖啡馆是最常见的。西西弗书店自称主要营收就是源自饮品销售。对消费者来说,体验价值类似咖啡馆。由于可以随便借书看,或者带小孩借童书看,有时用户价值会更高。


  类似的,有的书店也有快餐厅和茶室。不过像这种,许多都是合作模式的,即找一个调性也不错的连锁店或当地特色店合作。这样的合作,是不是能多摊掉装修和运营书店的成本,还未可知。


  我听到的“半城山下”民宿品牌的商业模式,也很像,民宿本身由于装修和运营成本,其实非常薄利。但民宿衍生的服务,像民宿附近的面包店、便利店、咖啡馆,利润是比较厚的,于是就可以有一个生态,哪里有民宿,都可以连锁开一堆这些店铺。


  售卖文创产品则是另一种模式。现在的书店到处都是这样的文具、纪念品,由于这些产品并非标品,有感性消费的成分,所以利润可以比书籍厚得多。


  我在北京去过很多西西弗的书店,边办公边读书。发现带小孩去书店和附属咖啡馆的家长特别多。后来许多书店也开始探索“从孩子身上赚钱”这一模式了。


  相较于那种单纯的托儿所和游戏室,书店的儿童活动区可以看书,会比较对中产白领的胃口。周末带孩子在这里,自己喝咖啡看书,小孩自己去玩(隔离区有专人维护),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场景下,付费意愿是极高的。比起买书,要好得多。所以不少书店都在提供亲子体验活动,吸引家长。


  这些新的模式,都是一些多年老店或者行业巨头在尝试。没有稳固的现金流,个人的小书店创业,还是很难的。


  4 出版社和作者


  实体书店的空间变小,其实出版社的利润也很薄。像中信做到龙头老大的地位了,每年出版一大批畅销书,在出版行业风生水起,一年的码洋也就 20 亿。


  出版社的毛利其实也很低,大约也只有 10% 左右,因此这样一家龙头出版社,一年的毛利也才只有 2 亿。比起其它许多消费品市场来说,算是很小了。


  如前文所述,议价权往往又掐在渠道(电商平台为主)手上,出版社的生存空间只能靠提定价来解决。


  作者也是如此。比起自媒体作者来说,实体书的作者简直穷酸。一本书,印 10 万本已经算是畅销了(在互联网的垂直领域,10 万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但作者的版税通常只有 8%-10%,再去掉所得税,假如定价 50,到手也就是 40 万的样子。


  大多数作者,都根本到不了这个印数。哪怕到了这个印数,还会遇到持续输出能力。小说倒还好,互联网产品、运营、技术的作者两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沉淀出足够的内容,而 40 万均摊到两三年里,本就不算什么了,况且在写完后,没有工作,也就没有沉淀了。


  因此我还没有见过互联网专业书籍的作者以写书为生(以知识付费为生的倒是有,毕竟收益巨大。不过聊下来,他们也都往往担心内容输出的持续性)。现在的作者大都也是为了另外的目的,比如个人品牌、行业影响力,或者帮助新人的情怀,等等,才去写书的。


  5 未来的出版行业和实体书店


  我自己的猜想是,等到人人从小就会用手机,习惯了用电子教材学习、电子书阅读后,在电子屏幕上阅读一定会是常态。


  那时候的出版行业肯定还会存在,只不过形态应该会发生大的变化。跟碎片化的内容相对的,读者总会需要高品质、完成度高的书籍,出版社、编辑的价值肯定还会存在,只是载体恐怕大都变成电子书。


  那时,买实体书会像现在某些人依然喜欢写信交笔友、依然喜欢用现金一样,将会是属于上个年代的人,养成的特殊生活习惯。书店也将变成更小众的需求,与其说是零售店,不如说是体验店了。实体书如果不再是电商平台的重要流量入口,也许反而留给很多实体店机会。


  6 结语


  最后想说几句跟主题无关的感慨。


  这次参加活动,也逛了挺久书店。翻阅了一些书,深感很多都值得一看,而自己平时太懒,读书太少。


  比起现在的出版物,大多数公众号文章和知识付费产品虽说信息时效高,但信息质量还是差的、信息密度还是低的。自叹人丑就该多读书。与君共勉。


原标题:书店的用户与产品如何定位? / 编辑:丽仪
◆第一商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摘自:本站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商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第一商业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20-38248250 传真 020-38248296
Copyright©2024  第一商业网版权所有     www.topbiz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