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 密码 注册 会员权益

物美“效仿”华润万家 13年内斥资近百亿元并购

时间:2019-07-19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张思遥

    在诸多零售企业中,物美就像一个隐形的霸主。从香港退市让它不再对外公开财务数据,一定程度上隐藏了自己的真正实力。但伴随着创始人张文中复出,特别是在并购市场上的高度活跃,显示出其霸气外露的一面。


    若以2006年收购美廉美为节点计算,13年来,物美并购已斥资近百亿元人民币。诸如3.7亿元收购美廉美、4亿美元入股卜蜂莲花、1.76亿元入股新华百货、14.2亿元收购乐天玛特21家门店、斥资27亿元联合步步高参与重庆百货混改、作价14亿元收购百安居等动作从未停歇。


    物美在《超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中表示:“要通过五年跨越,形成超市多业态共同发展、多区域联动增长、多市场成片覆盖的局面,并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中国民族零售龙头企业”。


    众所周知,上一个希望通过并购形成国内零售巨头的品牌是华润万家。物美野心,由此昭然若揭。综合一系列动作、以及物美在业界释放的声量来看,它更像是在扮猪吃老虎,并拥有一套生存法则。


    一位北京零售业高管评论称,“物美就是选择两个字——活着。比如说它的现场营运、商品结构等要素,在北京市场都不是特别突出。但你看它的盈利性却从不落于人后,这才是物美值得研究的重点。”


    物美的“财技”


    百亿并购,钱从何处来


    虽然物美近年来在业界相对低调,但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其在投资并购方面花费近百亿元。那么,物美钱从何处来,则成为理解物美竞争力的切入点。


    物美原董事长吴坚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不涉及大宗并购的情况下,物美当下现金流量状况足以支持其稳定发展,例如上海、香港两地的上市公司,均能够帮助物美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一定支撑。但如果有好的发展机会,值得物美发起并购,那么物美还是有能力筹资。


    这里能够看出的是,虽然物美商业从港股退市,由物美控股完成其私有化进程。但在物美体系内,它们还保留着从二级市场中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而物美商业则转而担当并购整合这一职能。因为退市之后,物美商业便有了更多灵活性,以便及时做出投资决定,同时将股东投资回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物美商业私有化只用了两个月时间,便宣告尘埃落定,这在港股私有化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一位关注零售业的券商代表分析称。


    而当物美需要发起大宗并购,其筹资渠道即通过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完成。这是一种常见的公司筹集资金方式。《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到,迄今为止,物美基本以每年两到三次的频率发布公开债券,单次募资金额均在数亿元左右。


    而物美每次发行债券的资金用途不尽相同,分别有补充流动资金、置换银行贷款、偿还债券等类型。例如2019年5月物美发布的2019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资债券公告,发行规模1.5亿元,发行金额上限5亿元。物美将根据本次发行结果将募集资金全额用于置换银行贷款。


    这使得物美能够借此获得一定的资金输血,或用于当下主要布局,或一解燃眉之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行债券也意味着物美需要承担一定的偿付压力,若公司当时资金链紧张,债券偿付便是雪上加霜。


    举例来说,物美集团原定于2019年3月14日至2019年3月15日发行“物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该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元(含10亿元)。但在2019年3月18日于深交所传出取消发行。物美集团解释称,因近期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为合理控制发行人融资成本,经发行人、鉴证律师、簿记管理人、所有簿记参与投资者同意,发行人决定取消本次发行。


    但据市场人士分析称,“截至2018年6月末,物美集团短期借款余额52.7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 52.69亿元(主要由“15物美01”、“15物美02”和“15物美MTN001”构成),公司面临较大的即期偿付压力,因而停止发行新债券。”


    此外,在银行层面获取授信,日常经营收益,也是物美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据了解,物美集团于6月3日与中国民生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民生银行给予物美集团100亿元授信。并在现金管理、供应链、投资银行、个人金融等方面展开合作。


    而据物美公开资料显示,其2016年、2017年、2018年营收总额分别为377亿元、406亿元以及483亿元,其中超市板块销售业绩增长率保持在30%—40%左右。参考当下零售业发展趋势,小业态成为新宠,大卖场日渐式微,而以大卖场为主要业态的物美能够收获上述业绩表现,相当于逆势增长。


    多业态、多区域、多市场发展


    物美棋进中局


    按照物美规划, 它希望在未来5年间,做到多业态、多区域、多市场发展。其中拓展新市场的有效途径是并购,物美会选择与其业态互补、相似或位于新市场的品牌进行整合。而挖掘既有市场潜力,则通过物美更为接地气的操作逻辑落地经营。


    综合物美此前并购来看,其核心逻辑是对标区域龙头下手,或是选择未进区域内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通常具有一定规模的门店基础、品牌影响力以及供应链等后台基础,能够在短期内为物美贡献市场份额。


    例如近期业界有消息称,物美与永辉参与的一个投资者团体,入围了对麦德龙旗下中国业务的最后一轮竞购,交易估值在20亿美元左右。据了解,麦德龙于1996年进入中国后,目前在中国的58个城市开设了95家商场。若物美竞购成功,麦德龙覆盖多城的供应链网络及B2B资源,都能够为物美提供新的助力。


    在北京这一物美主战场之外,包括收购百安居拓展智慧家居板块,试水华东市场;入股浙江供销超市,在浙江范围内以农村市场为中心与物美的标超业务形成互补;联合步步高参与重庆百货混改,在百货板块再添助力,并深入西南市场等动作,都显示出物美正通过并购链接起全国版图,并从业态上做到互为补充。


    但相比较入股并购来说,整合过程中的品牌、团队融合才是考验一家企业能否把并购作为核心战略的重要因素,物美在这方面则更倾向平缓过渡,其收购后大多数情况都保留了被收购方的品牌独立。比如说物美收购后保留了原美廉美经营团队继续主持日常经营,并保持“美廉美”品牌独立性。


    一位北京商界人士告知,“物美实际上是用一种更为缓和的方式融合了美廉美,如今来看效果更好。其实美廉美做的是非常好,号称北京零售市场上的价格屠夫,当地企业都怕碰到美廉美。但被物美收购以后,美廉美本身的被物美品牌稀释,包括管理团队、运营方式已经和物美越来越像,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挂着美廉美牌子的物美。”


    而物美的经营理念及操盘能力也是推动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即只要活着。“很多企业都在纠结一个问题,是先做自己梦想中的超市,还是先活着,物美无疑是选择了后一种。它的现场营运、商品结构、商品品质等板块,在北京市场来说都是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它最终的盈利表现却从来不落人后。”该商界人士同时表示。


    这种“只要活着”的务实性,一方面促使物美的经营理念更接地气,例如其新店拓展原则是仅在现有区域内布局,不会进入空白区域发展,并且一家开好再开一家,从而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务实性也反映在物美面对市场变化方面。


    例如张文中在谈到如今正热的生鲜赛道时表示,“目前很多企业把资源用在了对C端需求的充分满足上,所以大家看到在生鲜这个领域需要花很多钱满足“端”的需求,但是这个模式是难以长期持续的,要不然就是线上和线下的需求是被割裂的。”


    也就是说,物美不会通过无限烧钱来一味迁就消费者,因为这不能带来健康的商业模式,同时,物美认为买菜的到店需求不会消失。为此,物美更倾向于发力门店+前置仓模式,使供应链效率最大化。


    效仿华润路径


    对标未来龙头之争


    上一个采用并购方式拓展全国市场企业,当属华润万家。虽然如今不少品牌也发现了并购整合这一趋势,但能够将其作为核心战略持续推进的品牌,还是物美更为显著。由此也能看出,物美早已不满足于北京零售业30%的市场份额。它对标的未来,是本土零售业龙头之争。在这一层面上, 物美实际上已经把自身纳入华润万家、永辉、大润发等头部企业所在的第一梯队。


    对比华润万家的发展史,除去不断开设自有门店外,通过资本收购才是华润万家获得阶段性增长的重要途径,截至当下,几乎占到华润万家发展历程的三分之一。例如在1998年至2002年间,华润万家从入股到华润总公司出资1.4亿,全资控股华润万方超级市场有限公司,促使华润万家深圳门店数当时达到100家以上。2001年,华润以4.57亿元的价格收购万科集团持有的万佳百货72%的股权,被一些行业人士称为蚂蚁吞大象,为其典型多业态发展基础。


    物美如今举动,与当年华润万家的做法如出一辙。其相关负责人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下实体零售业面临困局,反倒使物美在面对一些优质企业时,从没有并购机会到获得并购可能。因为可能一般的企业,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没有问题,但现在一紧缩,有些效益就不好了,效益不好我们就可以收购它,把它纳入到我们的系统里,系统规模越好,效益就越好。”


    由此可以看出,物美希望通过体量优势,覆盖更多市场,运作关联业态,并从规模上获得效率提升、成本摊薄,最终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零售版图。而从物美《2018年超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中“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中国民族零售龙头企业”这句表述,也能一窥物美野心。


原标题:物美“效仿”华润万家 13年内斥资近百亿元并购 / 编辑:柳梅
◆第一商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摘自:本站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商业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第一商业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电话:020-38248250 传真 020-38248296
Copyright©2024  第一商业网版权所有     www.topbiz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