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中心对“大数据”、“O2O”、“互联网+”的探索已经不是新话题,但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全国智慧型购物中心90%的数据都仅仅停留在用户交互层面(O2O模式),尚未达到数据分析和应用的阶段,商场数据相互割裂、不可追溯。
购物中心的大数据究竟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
上月到访的顾客,本月花了多少钱? 用传统数据思维来回答,可以直接在CRM中找到答案;但如果用大数据思维来回答,这就变的相当复杂,首先我们要确定以下几个问题
“顾客消费数据”和“会员消费数据”有什么区别? 如何定义“到访”这个词? CRM中会员的消费,是不是会员真实的消费? 会员到底花了多少钱?
01 修正概念 首先我们有必要修正几个概念,才能很好的阐述大数据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
(1)购物中心的O2O是什么? O2O只是一种营销的模式,和大数据没有直接关系。在购物中心向大数据转型过程中,往往因为技术、经验、人才等因素,走了很多弯路。我们经常发现,购物中心为了做大数据,找了一个提供O2O服务的公司,加一个“智慧型购物中心”的概念,就完成了布局。但忙了一阵子,却发现连我们开头提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购物中心接触到的“智慧型购物中心”供应商,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软件供应商,比如长益、科传之类的老牌crm供应商;
一类是提供O2O营销服务的服务型供应商,比如脸脸、微盟等,提供的是前端产品;
最后一类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实现线上直连,出现了第三类新型的服务商,它们是集成了O2O模式的crm公司,我们称作SCRM服务商,此类服务商可以帮助购物中心搭建O2O以及比较基础的大数据架构。
目前购物中心SCRM系统搭建模式也分为三种: 一种是以华润、万达、凯德等为代表的自建系统; 第二种是以阿里喵街为代表的平台型玩家; 第三种是以猫酷、万江龙为代表的第三方公司,是自身具备一定运营能力的购物中心(中粮大悦城、中海环宇城)的首选。
下表是CRM供应商与SCRM服务商的区别,可以发现各系统间的优劣:
(2)在购物中心行业中,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数据,到底是什么数据? 对于购物中心的运营管理来说,数据包括经营性数据(销售、租金、坪效等)和会员数据(消费、偏好、购物频次等)两类,这两个都是自有数据,这种数据无论从量级还是深度,都谈不上购物中心的大数据。
而真正的大数据,如上图所示,是包含自有数据、政府公开数据和开放性数据三个部分。并且一旦购物中心的数据与外部数据库打通,就会发现现有的数据精细度将会变得无比丰富,顾客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肖像也就应运而生。
(3)对于购物中心来说,O2O与大数据之间是什么关系? 几年前,凡是做零售的都在说“O2O”;而现在做零售的则必谈“新零售”。那么问题就来了:是O2O过时了,还是O2O已经实现了?
从本质上来看,O2O就是个营销手段,它不会过时,也不会终结,它就是零售业变革的一个过程,并且现在还在持续。
但做了O2O不代表做了大数据,下图是购物中心大数据转型的系统模型,营销只是前端的试水,真正的系统搭建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02 “顾客消费”和“会员消费”有什么区别? 传统数据定义的“顾客”就是到达购物中心的人数,以“客流”这样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名词统称,只能知道有“多少”人到访;
而若要回答是“哪些”人到访这样精准数据的采集,却依赖于消费者在支付场景下是否主动报手机号。如果购物中心还以“顾客报手机号”的逻辑去做大数据,那就真成了无稽之谈。
大数据是如何区分“顾客”和“会员”的呢?这里介绍一下中海环宇城的“共景会员系统——会员降维模式”,看他们是如何将原本线下不可运营的流量,转变为可运营的流量。 中海环宇城将消费者定义为两类:粉丝级会员(ID)+会员(ID+手机号),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递进演化的过程。通过降维,顾客在购物中心场景中使用各种APP的点击、浏览、交易等交互动作都变成可收集的行为数据。即便顾客不产生消费、不进行积分,也能获取其到访购物中心的信息。
“会员降维”对于购物中心的意义,是为了实现购物中心数据电商化。在购物网站的浏览、查看、下单、交互等过程都变成了数据。通过比较购物中心消费行为与线上购买的环节,顾客在购物中心的停车、购物、娱乐、休闲等行为的数据都将变得可触达、可观测、可统计,并且能实时营销,也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上个月有哪些顾客到访”?
03 如何定义“到访”这个词? 传统CRM定义“到访次数”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可统计到的会员消费频次”;而大数据定义“到访次数”,是通过ID来计算。
对此,中海环宇城提出了“共景会员系统——云ID”,就是建立一套“手机号—设备ID—应用ID的多元映射模式”,对接顾客日常如社交、支付、团购、出行、阅读等行为下产生的点击、浏览、运动、交易等数据,对顾客身份的识别,将更准备、更全面、更系统。
04 CRM中会员的消费,是不是会员正是的消费? 正如前文所述,购物中心对于“顾客”销售额的统计,传统方式是通过顾客的“积分”进行的;但“如果顾客不积分,如何获取消费数据?”也就是说,购物中心所获取的消费数据,并不是顾客真实产生的消费数据,这种统计方式缺陷重大。
对于这一问题,“共景会员系统——双系统会员模型”实现了多系统之间“支付即会员”功能。
以实例来介绍:口碑从2015年即提出“支付即会员”的概念,但直到目前,实现此功能的购物中心,也只做到了“系统间”的双会员。而中海环宇城与口碑的合作,此基础上还与自有POS系统进行二次接驳,实现“一次支付,两个系统会员”的功能,以此称之为“双系统会员”。 与支付宝双系统会员的打通,更重要的在于P-ID(P-ID是顾客在支付宝上的编号)的获取,开启建立云ID的第一步。接下来,环宇城还将与美团、大众点评等进行“支付即会员”的战略合作。做到这一步,顾客的消费数据将不再依赖“顾客主动积分来获取”,而是以支付行为来收集,数据更加完整、精确。
“支付即会员”的本质,不是实现数据传输,而是提高识别会员身份的效率。在新零售的大环境下,识别会员身份最高效的方式是face-id,也就是面部识别。中海环宇城与技术团队正在研发针对消费者的POS+face-id改造技术。面部识别作为轻型无感的身份识别工具,将进一步取代“支付识别会员”的模式。
05 会员到底花了多少钱? 通过前面三步,基本上完成了顾客、次数、消费额的统计,但如何让更多的顾客转化为会员,让上个月到访的顾客,变成更加完整的会员,并在本月的消费中变得可观测?
去年,马云和刘强东先后提出了新零售、第四次零售革命,李开复也提出OMO概念,他们都将视角转移到线下场景,线上技术与线下零售的融合是必须趋势,而其本质就是为用户创造更多使用线上产品的场景。
我们不禁要问,购物中心所说的“场景营销”,营销的到底是什么? 购物中心作为线下场景的集合器,包括消费、停车、wifi上网、参与活动等。而这些场景,都因为会员身份识别的问题,导致所收集数据的不准确、不完整。而通过“场景引力”模型,创造更多的游戏体验场景,采集更丰富的ID数据。
比如,南京中海环宇城在8月上线的“娃娃机”游戏,将传统的“投币式”改造为“积分式”,将游戏与CRM打通,获取ID和数据;在万圣节期间上线了“贪吃蛇”游戏,同样与CRM系统打通。通过创造多个场景,多触点收集数据,促进会员转化。
最后,再通过营销活动,进一步获取用户的PN.-id,并将多种场景下采集的ID进行串联,建立云ID数据库,完成从粉丝级会员到会员的转化。这样,前文提到的问题,只需用一张报表即可回答。 在可见的将来,通过AI进行预测和加速,真正达到我们理想中的购物场景:会员无论是开车还是步行,从TA进入购物中心开始,通过摄像头——捕捉并识别出会员身份——给予优惠提醒——导航进店——选择商品或服务——人脸识别支付。整个消费环节,不需要用户掏出手机或报手机号码,就能够享受完美购物、娱乐体验,做到“线上即线下,线下即线上”的全域打通,实现真正的沉浸式购物。
结语: 1967年,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提出了“全景监狱”理论来指称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权力对个体俯视式的监控;而在现代社会,信息已不再稀缺,群体也变得异质化、零散化,因此,我们进入了一个“共景社会”,通过个体与个体的关联而形成的“数据社会”。共景会员系统,就是购物中心对消费者的数据化服务平台。 马云说,未来30年,是新零售的天下。同理,也是购物中心的天下。 |
|
原标题:一张图告诉你购物中心大数据应该这样玩 / 编辑:烙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