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社会抗疫之下,不要指望单一方法破局,多维求存和深入探索才可能带来一线希望 在筷玩思维看来,餐企在自救前,得先确认一个事实,那就是门店是否有可操作空间,老板对门店是否有着一定的“经营自由”? 我们将之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门店能否在可能长达半年的惨淡期活下来,资金是否充足?二是街道、商场是否允许开业?三是在疫情期,周边是否有充足的餐饮需求,包括线下需求和外卖需求?四是评估门店是否有应对疫情并保持安全的能力。 假设街道允许营业或者允许外卖,老板在心不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去看业态相近的其它门店,看看他们的经营状况如何,对比之后,再来决定自己是否经营。 老板确认自己有着充分的经营自由后,就可以进入下一层思考,重点是尝试营业?是保本经营还是努力盈利?然后根据选定的阶段与环境来匹配相应的思路与经营策略。 此处先简单阐述下最为常规的三种经营形式。 1)、门店卖菜的评估四要素 无论是2002年的非典,还是此次新冠疫情,我们都看到了生鲜在餐饮业的崛起,如一些火锅店或者大型中餐店贩卖青菜,包括半成品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行为也并非所有门店均可操作,像炸鸡之类的门店,本身就不涉及青菜等生鲜,那么此类门店贩卖青菜在顾客眼里就是一个“奇葩行为”,更与品牌定位不符。 是否贩卖生鲜有四个评估要素:一是门店是否有生鲜食材关联或者储备,二是门店能否低价拿到生鲜货源,三是周边的客群是否有购买生鲜的需求,四是周边是否有人走动?这四个要素,任意一个为否,则项目不可续(如可送货到社区,则第四个要素忽略不计)。 2)、开放堂食依然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麦当劳、肯德基等品牌开放了堂食,西贝、喜家德等也在经营堂食。在新冠疫情持续爆发的当下,是否经营堂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需要市政与民生方面的认可才可经营,也与周边人流和餐饮需求有关。 如果能开放堂食,在经营餐饮的时候,门店还需要思考能否将餐厅当成一个零售场景,以做门店效能的二次利用。 3)、做外卖需要新思维 一般情况下,外卖也是经营选择之一,但根据区域疫情程度的不同,各市政对餐企经营外卖的态度也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鼓励外卖,有些地方甚至要求只有一定规模的连锁餐企才可经营外卖。 即使外卖不受市政通告影响,门店也需要关注三个要素:一是自身食材储备量与可续量,二是疫情期间经营外卖的安全问题,三是周边外卖的需求量。这三个要素也是缺一不可。 门店卖菜、堂食、外卖是当下餐厅经营的三个基本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商家都要综合评估再做执行。前文也已经说明了,仅是开放堂食或者常规经营外卖的单一路径,基本无法助力餐企在疫情时期突围。 由此,我们来讨论,商家在一定经营自由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种种行为来实现可能性的盈利。 4)、依托门店新零售化,构建疫情综合竞争力 既然常规方式无法破局,那我们就只能思考非常规方式了。安全以外,核心要基于两个字“刚需”。 在疫情期间,线下实体和线上经济一片沉寂,但也有数款产品一直处于被买断货的境地,如口罩、护目镜、额温枪等。甚至连兽药双黄连和双黄莲蓉月饼都收到了大量的订单。 由此可以看出,刚需强于需求,且商家觉得自己是刚需不是必然条件,顾客觉得谁是刚需才是必然条件。 举个例子,几乎所有餐饮门店都觉得堂食是一大刚需,可疫情证明了堂食并不是刚需。也几乎所有餐饮门店都觉得自己的产品好吃实惠,也一定是刚需,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告诉老板,你真的不是。 似乎唯一的刚需标准在顾客手里,而我们再往下深挖一层就会发现,顾客的刚需其实扎根于门店的行为建设。 ①从外卖的维度,特殊时期必然要特殊处理 在某餐饮群,一个小老板诉苦,表明自己的区域允许经营外卖,隔壁门店的外卖生意也不错,而自己上了外卖,连续三天下来的订单量几近于零。 记者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查询得知,该门店就是之前怎么上外卖,现在依然怎么上外卖。我们通常说,环境变化了,方法也要随着环境而同步变化,该门店之前的外卖订单量不高,在疫情时期,更是一落千丈。而这类老板只会对外诉苦,说外卖不行了。 以汉堡王为例,汉堡王在饿了么的商家头像上加了“守护联盟”标签,并在外卖菜单上写明“严格执行清洁消毒流程,让我们一起共渡艰难”,顾客到手的外卖也附上了“外送放心卡”,写明操作员工/骑手的具体岗位、姓名、实时体温、日期,包括提示语“感谢您选择汉堡王,餐厅全员严格执行测量体温,洗手消毒,配戴口罩,保证为您提供安全美食,众志成城,我们一起守护胜利”! 记者咨询诉苦外卖没订单的老板,叫他发个外卖安心卡看看,对方回过来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安心卡?你有没有模板给我看看,手写行不行”?二是“买不到额温枪,你有没有渠道”? 记者认为,这个人虽然披着创业者的外衣,但他更像一个刚入社会的基层员工。 ②零售化是门店效能的最大化 眉州东坡在外卖上放了一张“安全承诺”告示图,表明五个点:一是骑手、分餐员工上岗前需测体温;二是分餐员佩戴口罩、手套进行分餐;三是餐厅负责监督骑手是否佩戴口罩;四是确保送餐返回后对餐包、车辆进行消毒;五是严格执行《眉州东坡外卖食安标准》。 眉州东坡几乎在所有线上入口,包括点评、外卖、朋友圈等都放了一张“眉州东坡菜站”的小程序图,打出的三个关键词是“安全、新鲜、便捷”,其将门店的蔬菜、礼盒、香肠、招牌菜、底料、花茶等产品放到线上,以新零售的方式配送到家。 即使不做堂食,眉州东坡除了外卖,还探索起了餐饮新零售的玩法。 ③抗疫之下,多维求存才是真相 从外卖平台,我们看到了大量与疫情结合而做经营变动的品牌。老板们非常清楚,顾客要的不是餐饮服务,而是保证疫情期间菜品安全的餐饮服务。 以邵叔叔南洋鸡饭为例,其在公告写明受疫情影响,外卖只能送到门卫或小区门口,并在首页写上三点详细的保证,如测温、配备杀菌洗手液、操作全程带口罩。 在产品类目第一项上,该品牌展示了毛巾、刀具、餐具、洗手等的消毒实景图,在外卖平台之外,其还发动了员工进行朋友圈销售,涉及零售产品、企业团餐等,覆盖了点评、朋友圈、公众号等渠道。品牌方认为,在疫情期间,安全永远是经营的一大核心。 我们还在朋友圈看到了另一些餐饮人,他们将“抗疫”做成了标签,推出抗疫套餐、抗疫产品等。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餐饮店与周边封闭小区的物业谈合作,定期送蔬菜、料理包、盒饭等,这也是一种可用的盈利方式。包括近期直播的崛起,一些外卖门店也在抖音等平台做起了直播,如直播卖货、直播做外卖、直播清洁、直播量体温等,这在当下特殊时期颇受市场认可。 结语 2019年12月的时候,大多餐饮人的想法是来年大干一场,但不过数日,一场带着疫情属性的黑天鹅悄然来临。 疫情通告一出,第一波淘汰潮悄然上演,而随着年后疫情的持续,之前取观望态度的部分餐饮人也选择了脱离队伍,再之后,外卖受阻、堂食受阻等破局无力之下,第三波淘汰潮也开始了。 随着疫情的中后期来临,餐饮业可能还有新的洗牌期等待上演,一些当下连外卖安心卡都没有意识的从业者基本稳居淘汰队列中。在大多数人看来,只要疫情过去,整个餐饮业也必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在至暗时刻中,丘吉尔有一句名言,“不要浪费一场危机”,所有的危机都是在做压力测试,其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市场红利与机会。 如何渡过疫情只是前菜,经此劫难后行业的核心在于:活下来的品牌们经过疫情的洗礼,其真正学会了什么,又将如何用更高的思维来重建品牌?这才是中后期依然留存的品牌们需要思考的事儿。 |
原标题:别只会谈外卖不好做 疫情之下餐企需要多维探索 / 编辑:柳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