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弭危机 重振达芙妮
99年集团内部出现危机,由于操作方法上的问题和员工忠诚度的问题,一批包括内销部总经理、销售总监、商品总监在内的集团高层纷纷跳槽。
99年6月15日晚上,陈英杰刚睡下,就被董事长派来的人叫醒,让他去董事长办公室。陈英杰说自己虽是董事长的外甥,但进集团8、9年只和他在一起开过两次会,平时因为职位低,连和他汇报工作的资格都没有。去了以后,董事长竟足足有5分钟没有说话。“后来他说你来做内销部总经理怎么样?我吓了一跳,但心里没有慌,毕竟我已经30岁了,比较成熟了。我就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愿意试试看。他说有你这句话就好了,你去睡觉吧。第二天中午正式发布了这个任命,我就平步青云当上了内销部总经理。”
当时的达芙妮正处于严重下滑阶段,由于款式陈旧,价格偏低,穿了痛脚,还老是打折,在消费者心目中成了打折品牌。留在集团内的员工大多认为达芙妮前途堪忧。现在派了个年轻人当领导,到底行不行,员工们都在观望着。
陈英杰对达芙妮作了重新定位,首先是调整了品牌图案,确定品牌走中档路线,接着设计了新式的专买店以吸引年轻女孩这一消费群体。当淮海路上的第一家专买店开出后,员工看了后吓了一跳,达芙妮的专卖店好漂亮。顾客看了后也吃一惊:这是达芙妮吗?陈英杰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淘汰了不合格的老式零售店,光2000年就关了50多家。陈英杰把他走马上任以来的企业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99年是震荡期;从那时到2000年的一年半是稳定期,达芙妮实现了扭亏为盈;从2000年到2001年底是发展期,目前已在全国拥有1000家零售店。上海的专卖店有50家,大商场里的专柜有20家,共计70家。
达芙妮如凤凰浴火般的获得了重生,并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女鞋销量第一。达芙妮“二次创业”的领导者和主要功臣非陈英杰莫属。
我的“上辈子”是上海人
陈英杰怀疑自己的“前生”应该是上海人,总觉得自己的“上辈子”到过上海。来上海之前他看过周润发的《上海滩》,听到过很多关于上海的传闻,心目中的上海非常神秘。91年第一乘飞机来上海时,一看到虹桥机场里的“上海”两字就感觉非常亲切。陈英杰喜爱上海的第一个原因是上海曾有过的那段辉煌的历史。第二个原因是对上海人的印象比较好,无论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还是敬业精神,都让他觉得与自己特别接近。
刚来上海时,他只有22、23岁,上海的台商中很难找得到同龄人,所以玩在一起的年轻人几乎全是上海人。第三是上海近年来成长为全世界的亮点,让陈英杰这位见证人对上海“在旧爱之外,还要加上新欢”。陈英杰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已经上海化了。上海话能听懂7成,在熟人面前还能说上两句。他嫌台湾的气候太闷热,北京又太干燥,惟有上海最合适。上海的大街小巷他也很熟悉了,常常钻进去找小餐馆吃饭,他甚至知道马当路后面有一条小弄堂,因为那里有一个达芙妮的仓库。
1969年出生的陈英杰还没结婚,他说已把达芙妮(古希腊神话中的月桂女神)视为“老婆”了,对于未来的那个“她”应该是怎样的,他还没作具体考虑,但大致的方向有了,那就是如果比较台湾和上海女性的话,他更倾向后者。他以为上海女性比较与国际接轨,比台湾女性更容易沟通。正如上海的女鞋流行趋势与国际接轨是最好的,大陆城市中只有大连、青岛还可以比一下,深圳由于缺乏历史文化的底蕴就要逊色很多,台湾也还不及上海。他对谈恋爱结婚也有妙喻:“结婚就像买鞋子,看中了款式就赶紧下定单,不要挑了半天,过了两周又来要求退货。谈恋爱拖得太久,结婚后就没有新鲜感了。我赞同中国传统的洞房花烛夜,把盖头一揭才看到新娘的那种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