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卿信佛。2007年入秋的一天,苏木卿约一位高僧爬山。“‘石头记’想续写《红楼梦》的当代故事,我把工业园命名为‘黛玉园’,正在动工兴建主题公园,就起名为‘宝玉园’怎样?”苏木卿问。
“准死!”高僧似笑非笑。下山后,苏木卿被这个“不祥的预言”折磨,几天后将“宝石园”改建为“石头记矿物园”。
退伍军人将作坊做成联盟
一座全球首创的矿物主题公园就这样在广州花都孕育生成,计划明年元旦正式开张营业。苏木卿和他一手打造出来的“石头记”———中国规模最大的宝石集团,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83年,27岁的苏木卿拿着一万来块的“安家费”退伍回乡,跟大多退伍军人不一样,他已经攻读台湾成功大学,并获得工商管理专业学士学位。
家乡有很多宝石加工小作坊。兄长邀他一起磨宝石,“磨一个石头一分钱,一天可以磨一万个,算下来也有一百来块的收入。”
“小作坊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别人手中,要联合起来办公司才有前途。”苏木卿说,“办公司就得请懂贸易的人跟银行打交道,得请职业经理人来进行企业管理,请懂得营销的人做产品推广。”
兄长将信将疑,“听起来倒是挺好,可到哪请这样的人呀?”“请我就行呀,我一个人可以顶三个人用,打三份工,既省钱又好办事。”苏木卿一点都不“谦虚”,就这样说服兄长朋友,将6家小作坊联结到一起,成立“台湾圆艺珠宝企业有限公司”。
自此数年时间,“台湾圆艺”高歌猛进,一度荣登宝玉石界的台湾N O .1。但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台湾的泡沫经济日趋显现,由于扩张过快以及内耗,“台湾圆艺”陷入空前危机,盈亏一线。
在大陆如何碰到运气
“你混不下去吗?到大陆去碰运气吧!”这是当时台湾商界颇为流行的一句话,言下之意是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庞大商机。1990年,苏木卿转战大陆市场,创办了广州圆艺。
但很快,新问题接踵而至———90年代初,中国的“倒爷经济”盛极一时,广州圆艺虽然在成都、南阳等地建立批发点,但仍无法掌握销售通路和价格,这情形激发了苏木卿建立“品牌+连锁店”经营模式的想法。
1998年元旦,一块写着“石头记”的大字牌匾出现在《红楼梦》的“故乡”———南京湖南路步行街上。到1999年底,“石头记”加盟店数突破百家。此后,几乎以每年超过一百家的速度扩张,至今,“石头记”的全国加盟店数已经超过1200家。
“石头记”如何解决“资源枯竭”瓶颈
1996年夏末,广告人高海飚一脚踏进广州圆艺的会客室,在其游说下,苏木卿选择了“石头记”作为商标,并成功注册。
苏木卿相信冥冥中一切都有定数。虽然不知道命运之船将把“石头记”带到哪里,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他想到要建一个宣扬企业文化的“史料馆”。
“总觉得‘史料馆’格局不够大。刚好当地政府有一块地闲置,游说我买下建个商超什么的。有一次出差到奥地利参观‘水晶馆’,顿悟了———我要建个石头主题公园。”苏木卿说。
“以企业的实力,收罗不了太多奇珍异宝,弄不好会变成‘忽悠’,而矿物世界需要一个展示舞台。随着矿物园不断优化,被淘汰出来的矿石也可成为石头记产品加工的原材料,这就解决了行业普遍面临的‘资源枯竭’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