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配套 南沙新区要发展,需要人才的进驻,更需要能留住人才,一个宜居的环境至关重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是南沙新区规划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如今,21项交通配套工程正在开展,而大项目建设带来的人口聚集,也将带动周边的商业配套,南沙人出门不再难、钱有地方花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21项配套工程强化交通设施 留住人气方能留住财气。南沙城乡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既为留住人气,也是各大产业项目、科研机构愿意扎根南沙的吸引力。 昨日的新闻发布上,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丁红都就落实《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的近期工作安排中提到,将强化交通设施,由于南沙处于珠三角的几何中心,交通设施的处理非常重要,如何从区位的几何中心变成整个区域几何中心,21项相配套的工程都正在开展过程中,这21项工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在水陆方面,主要是南沙港的三期和江海联运码头项目。在陆运方面包括快速轨道、高快速道路、广州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的联系,这些交通体系,包括我们的疏港铁路,地铁4号线的延长线。在空中交通方面,将考虑商务机场,交通枢纽方面,已经设定了南沙三大交通枢纽庆盛、万顷沙、南沙港,这样形成海陆空的交通体系。 “交通的改变,是我们新南沙人最期待改变的”,在大型汽车企工作的陈刚告诉记者,自己家住在越秀区,如果自己搭乘地铁、公交车等交通方式去上班,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上下班就需要在路途上耗费5小时。每次去上班都有一种背井离乡去另外一个城市的感觉,如果上下班时间在两个小时内是理想状态。在陈刚看来,南沙未来将形成海陆空的交通体系,将首先惠及目前南沙现有的大量候鸟型上班族。 让居民钱有地方花还需时间 “在南沙有个特点,就是有钱没地方花”,家住万顷沙的中学生麦茵茹告诉记者,就算是在南沙区政府周边,能购物逛街、吃饭的地方几乎寻觅不到,周末休息时,经常是与同学结伴坐地铁、再转乘公交车到广州市区,每次都是舟车劳顿,买件衣服差不多要一天时间。 有钱没地方花,与南沙目前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有关。对此,广东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表示,南沙配套商业的发展有一个必经的过程,正如作为华南第一商圈的天河商圈也不是一日建成的,而是经过了十几年的长久发展才逐渐形成的。他指出,基础消费人群是商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另外商业的发展也才能带动更多人留下来,而人的商业消费习惯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加上南沙不像天河那样紧挨着广州老城区,因此整个发展的过程也一定会更长。但他对南沙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要对南沙的现状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它日后一定能走向成熟。” 作为南沙开发亲历者,黄文杰目睹了过去近二十年间南沙的变化,“从1993年只有几千人,房价六到八百元/平方米到现在几十万常住人口,上万元/平方米的房价,南沙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认为,虽然目前南沙距离成熟城区还有一定距离,但日后随着相关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必然能营造出一个宜居的氛围,吸引更多人到这里生活、工作,成为一个迸发活力的新区。 商业配套要同步也要留余地 博主观点: 有钱无地方花,反映出缺乏人气的现状,而南沙之所以人气不旺,主要是因为当地缺乏具有聚集效应的大产业和有拉动效应的大项目。他表示,过去十几年来,南沙由于缺乏支柱产业,导致进展缓慢,但目前成为国家级新区的南沙占据了战略性发展地位,日后必然在产业布局方面有大动作,如大产业的进驻,支柱项目的开发等等,这些都将使南沙的人口慢慢形成规模,从而带动这里的商业发展,使得商业配套设施更加完善。 而在商业规划建设方面,他指出,目前南沙辖内缺乏大型超市和商场是一种现实存在,主要因为当地人口规模不大,就南沙目前的人口规模来看,不适宜过于激进地发展商业。同时,他建议,在南沙商业配套规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不能盯着眼前,也不能太好高骛远”,既要学习东莞松山湖,在规划时分清楚各区的功能板块,也要注意为将来商贸的发展预留空间。 黄文杰也认为,南沙的商业规划配套应该与整体规划同步。事先做好商业规划预留,一方面能让南沙日后的布局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也能使得开发商、投资人更清楚南沙的整个规划,更有信心到这里开发和投资项目。在做好商业规划的基础上,还应适时地推动商业项目的发展,以促进南沙城市化的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重点提升大珠三角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南沙新区与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联结,着力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本文来源:信息时报 陈建华 原文标题《出门不再难 钱有地方花》2012-10-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