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欧美发展最为强劲的零售业态,自2002年起,广东各地纷纷掀起了兴建和开发奥特莱斯的热潮,仅今明两年,广东陆续有天河城百货、广州友谊、佛山顺联、三水奥特莱斯、深圳华南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浮出水面,累计新增面积近20万平方米。然而,经营火爆的奥特莱斯寥寥可数,许多商场徒有奥特莱斯之名而无奥特莱斯之实。更有业界人士大胆断言,近年来随着住宅宏观调控的不断升级,奥特莱斯更是“沦为”一些房地产企业进军商业地产、大规模圈地的“终南捷径”。那么,如何看待奥特莱斯在广东的发展趋势?在日前第一商业网举办的主题为“广东需要什么样的奥特莱斯”的首场商业智汇沙龙上,一众广东商业资深人士共同“把脉”了广东奥特莱斯开发热现象。 >>>相关专题:众嘉宾“论剑”商业智汇奥特莱斯沙龙

张广忠(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商业项目部总经理)
货源紧缺制约中国奥特莱斯发展
奥特莱斯是一种专门经营过季、下架、断码品牌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的新型零售业态。在国外,奥特莱斯必须有真正的名品,常年折扣低至1~6折,且大多设在远郊,以非商务的休闲品牌居多,如GAP、COACH等。
而目前我们国内很多所谓的奥特莱斯充其量只能算是折扣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奥特莱斯。很多国际上一线品牌的正价店都没进入中国,而且一线品牌也不可能有很多货品供应给奥特莱斯,有损品牌价值,货源紧缺是制约中国奥特莱斯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除了北京燕莎、赛特、上海青浦这些奥特莱斯表现不俗外,相当一部分的奥特莱斯最终基本是走的走,合并的合并,并未出现想象中的巨大利润。

胡广华(时尚天河商业广场招商运营总监)
奥特莱斯不是郊区经济的良药
奥特莱斯说到底,只是商品流通的一个环节,而不是郊区经济的良药。任何业态来到中国,都必须本土化,广东目前还不具备奥特莱斯发展的土壤。
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奥特莱斯发展道路,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两条出路:一是效仿天河城奥特莱斯模式,不去计较商品是否国际名牌,关键是让消费者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二是品牌商家联合开发商业物业,把成本降到最低,才能保持奥特莱斯的价格优势。

窦怀山(广州市盛世中华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
只有国内消费结构相对稳定,奥特莱斯才有生命力
国外的奥特莱斯大多都是购物中心形式,而中国则是统一收银;国外供货的是厂商,而中国供货的是代理商;国外奥特莱斯占地面积大而且租金便宜,而中国奥特莱斯相对较小,而且大多在城市成熟商圈,租金贵;国外奥特莱斯价格可以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折扣水平,而中国加上税后,商品的价格不具备竞争力;国外的消费水平比较稳定,而中国的消费结构变动太大。

徐印州(广东商学院教授)
要让奥特莱斯本土化
国内很多做奥特莱斯的商家,连什么是奥特莱斯都弄不清楚,就是想打着奥特莱斯的幌子,挖空心思地想着怎么圈地和卖铺,甚至将翻版A货滥竽充数,这种心态是没办法把奥特莱斯做好的。
在国外,奥特莱斯的商品均为正品,全部由名牌服装企业直接供货,货源长期稳定而且非常丰富。而我们就做不到这一点,没办法控制货源,缺少国际大牌,而且高端消费能力也不足。所以说,我们要让奥特莱斯本土化,适应中国国情,才能走得更长远。

严盛华(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国外模式可借鉴不可照搬
无论是什么业态,其国外发展模式只可借鉴,不可全盘照搬。虽然中国的消费者逐渐具备了品牌意识,但消费能力仍不强,因此我们要解决好中国奥特莱斯的定位问题。
国外开发商是先确定一部分的供应商,才开始建造奥特莱斯,而我们国内的开发商是把房子建好后,才去找供应商,最后才发现货源不足这个难题。由于货源不足及利润驱使的缘故,一些短视经营者会利用一些手段销售本身并非品牌的商品来冒充折扣品牌,导致服装整体质量不稳定,也促使了国内的奥特莱斯走向山寨化。

杨军艇(太阳新天地购物中心董事总经理)
广州折扣店有发展前景
广州目前没有适合真正意义上的奥特莱斯发展的土壤,但折扣店这种业态却很有发展前景。广州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在全国内是最低的,虽然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已逐渐培养了品牌意识,但“重吃不重穿”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因此,针对中低收入水平却很注重品牌的消费群体开设平价名品折扣店,这种折扣店里聚集的大多是一些国际二线的品牌、国内的品牌以及国际知名品牌折扣店中滞销的产品,可有效满足了广州人重实际的消费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