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做到医院只管“治(病)”,药店专管“卖(药)”,目前还很难说。
在新医改大潮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零售药店也呼吁政策保护。
关注新医改
新医改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是个好事,但对一部分人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新医改方案中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的政策,使零售药店曾经风靡一时的“平价药房”概念难以为继,未来的出路在哪?
为应对这一变化,很多药店都已经开始提前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减少药品、加大保健品、药妆、日化品等非药品的销售比例。而目前在业内讨论甚为激烈的是,类似屈臣氏从药店蜕变成便利店的模式,在中国会否水土不服?一旦多元化过度了,消失了千万个药店,崛起了成片的便利店,这是医改愿意看到的吗?药店多元化经营会否导致其权威性、专业性不再,种种转型之辩尽管沸沸扬扬,但药店谋求转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唯一能评判孰优孰劣的,只能是市场这一唯一的准绳了。
量多利少,单体药店最危险
新医改政策显示,国家财政未来3年8500亿元的政府投入,将对社区、农村医疗机构重点补贴。
按照此方案,实行零差率售药的社区卫生机构都可以享受国家财政补贴,与之相比,零售药店既要纳税、交房租水电费,又要发放工资并追求利润,自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并且在社区卫生机构零差率销售的药品中,多数也是常用药,很多也是零售药店的主打品种。
如果说对于大型连锁药店而言,尚可凭借规模经营优势抵挡一下这一剧烈冲击,那么对于本身就在供货价谈判、压货款和厂家返点等方面不占优势的单体药店来说,则无疑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此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一个数据显示,中国的药店数量达38万家,其中单体店占57%,然而数量占大半的单体药店零售额却只占到21%.某业内人士透露,近几年来,由于大型药店连锁的挤压和GSP认证抬高门槛,国内已经有不少单体药店纷纷关门倒闭,而面对新医改政策的重新洗牌,单体药店似乎更是难逃厄运。
“如果不想被淘汰,加入实体药店联盟进行自救,成为单体或中小连锁药店解决生存压力的唯一选择”,中山大学EMBA班特约讲师,国家药监局培训中心客座专家、PTO(药店联盟)总经理李从选表示,选择联盟除了解决价格问题,也将得到新医改执行以后在产品、技术、管理上的帮助和提高。
不过,也有人认为单体药店总体数量及份额可能会下降,但个别药店却能抓住机遇做大。湖南特格尔兴汉药店供销联盟总经理周建军认为,单体药店由于体制灵活,可以形成“一店一策”的经营策略,更加精准地锁定自己的顾客群,形成在某个方面的特色定位,甚至形成专科药品特色药店,这是连锁药店难以做到的。
“压力并非坏事,可加速洗牌”
除了单体药店,受新医改影响较大的便是社区药店。社区药店的优势在于立足社区,网点密集,方便群众,但如今在社区医疗服务点布点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密集的背景下,加之新医改下实行药品“零差率”的政策,最终会导致社区药店的传统优势渐渐被削弱。
海王星辰连锁药店目前国内门店数已经超过2600家,遍布于大街小巷,被称为社区药店的代表。不过,在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副总裁钱然婷看来,基本药物目录涉及的大约600种产品与社区药店重合的比例不会太大,尤其是对于海王星辰这样的保健品等非药品比例较多的社区药店来说,“比专做药品生意的药店,冲击相对小些”。同时,她认为“有压力不见得是坏事”,目前国内2/3的零售药店是单体药店,行业洗牌之后,集中度更加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