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跑马圈地也是高盛的要求。2004年,作为注资条件,高盛给海王星辰提出的要求,就是海王星辰当年年底的连锁门店必须达到680家,2005年底须达996家,未来五年内海王星辰在国内分店的数量需达到2000-2500家,年营业额40亿元,利润1亿元,且在2008年分拆上市。因此,近年来海王星辰一直在高速扩张,“疯狂”开店。
显而易见,扩张所带来的管理上的压力让海王星辰感到吃力,因为管理700家店与管理1800家店完全是两个概念。
“扩张加速本身不存在对与错,关键是你能否输出有价值的东西,像生命力强大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管理人才……规模只有大到一定程度,规模效益才会凸显出来。但扩张应该是可控的,能够输出资金、管理、技术、文化、人才,保证新开设的门店基本上能够盈利,或者保证大部分门店能够盈利。不可控的扩张,将导致管理半径放大、管理成本加大,最终盈利能力下降,亏本。”致力于OTC营销研究、曾在国内多家医药企业担任过高层管理职务的李从选认为,海王星辰扩展的步伐有些过快。
规模似乎成为了海王星辰生存的动力。海王星辰董事长张思民并不讳言海王星辰的“野心”:“我们会在已进入的城市继续实施我们对其他连锁药店的收购战略。我们将继续寻求增益收购或接收目标,加快增长速度,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压力下的高层人事变动
与海王星辰加速扩张相伴的是高层管理人员地调整。这让海王星辰遭受来自业内人士的诟病,像海王星辰这种一直在稳步发展之中的医药流通企业,领导最好不要动,否则带来一系列的动荡。
2004年,刚刚被全球知名投资公司高盛看中的海王星辰传出了高层变动的消息。海王星辰总经理朱丹辞职,空缺位置由公司原副总钱舜尧暂时接替。
2006年,总经理钱舜尧正式离职。业内猜测其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海王星辰因追求高利润而出现的现金流危机。据说,“钱舜尧延续朱丹以前的思路,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其希望能把海王星辰做好,赢利水平一步步提高。但高盛当初注资时,对海王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目前,海王集团方面却急功近利,将所有砝码都押在海王星辰身上,要其利润迅速提升。很显然,钱舜尧的离开是因为职业经理人与上层决策者之间思路的不符合。”
依照高盛的注资要求,未来五年内海王星辰年营业额要达到40亿人民币,利润达到1亿人民币。以其2003年销售收入计,未来5年海王星辰必须在销售收入方面保持年50%的增长,利润增长则须高达100%。而2005年海王星辰年销售总额约为16亿元,利润1000万元左右,与其相差太远。
“那时海王星辰在市场管理、内控管理上有很多问题,所以需要提高内部造血功能,需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熟悉海王星辰的营销专家冯建军说,“母公司海王集团对海王星辰的盈利能力提出了质疑,他们分析后发现,一级代理品牌根本不赚钱,如果需要获取更大的利益,就需要将一线自主品牌的份额增大。”
为了提高利润率,海王星辰更将药店的经营模式变为多增加OEM产品,并在原总经理钱舜尧离职后,起用了对零售业经验颇丰的原物美集团及欧倍德公司高管钱建农担任总经理一职。
|